温州传统过年习俗
很多人都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几十年前过春节,那时虽然物资匮乏,但那些捣年糕、做新衣、放鞭炮等过年的习俗特别热闹。老温州的过年习俗有些我们现在还保留着,像掸新、分岁酒等,不过跟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一些习俗,现在的年轻人,只在老人讲的故事中听过。
1长竿扎扫把,掸新
一般在年底,腊月二十前后,家家户户会选一个吉利的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还要洗涤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这叫做掸新。
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着腊月掸新的风俗。
2碗盆来排队,捣糕
以前每逢过年,一定会有一队捣年糕的人出现。这种年糕不是我们年夜饭吃的那种炒年糕,而是或甜或咸的,夹着皮肉、洒着桂花的糯米松糕。捣糕队提供从粉到成糕的服务,捣糕用的原材料是糯米粉和糖,都得由各家自己准备。如果你想捣白的年糕就要放白糖,如果想红红火火的就要准备红糖。有些分外讲究的人家,更会自己准备瓜子、花生、腌过的肥肉丁等,放在糕里更加好吃。
一进腊月,捣糕队就来了。各家各户提着糯米粉的大盆和糖去排队,等累了,可以用碗盆放在地上来排队。捣糕队依顺序帮大家把粉变成年糕,年糕刚出来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软软的。有时候,捣糕师傅还会把软的年糕做成金元宝、小兔子、小刺猬等,用两颗红豆做成小动物的眼睛,活灵活现。
3高脚碗摆起,分岁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一年忙到头,没什么比除夕分岁酒更重要的了。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那一天,讲究全家团圆,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顿饭。以前各个家庭子女多,外嫁的女儿会在婆家过除夕,儿媳妇和婆婆就是除夕分岁酒这台戏的主角。
分岁酒不比新年酒有那么多请客的例菜,更多的是自家人喜欢吃的菜。每到此时,各家老人都会端出珍藏的十个大红色高脚碗,摆上花蛤、腊肉、酱鸡等平时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上桌。吃完饭,碗盘收起来,桌子是不收的,再端上瓜子、花生和大白兔奶糖等,吃着聊着,过个圆满的除夕。
4全城爆竹响,放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除夕午夜时分,家家户户会放鞭炮,这叫关门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辞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一串小鞭炮,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为吉祥。按习俗,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词:“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5家家邀春酒,热闹
温州人拜年的时间有四句俚语可以概括:初一拜佛殿,初二拜丈佬(岳父),初三拜邻舍(邻居),初四拜屋底(自家亲朋)。
已故温籍著名作家琦君的书中详细记载过温州的新年: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春节的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重要的一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