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旅游的“水墨”乌镇,到眼前的“云”上乌镇,当千年古镇拥抱“互联网+”,六年时间,世界见证了它的改变。
10月20日,以“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从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到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再到中国互联网格局的深刻变化,除了技术的更新迭代,乌镇这一千年古镇也成为诸多技术实施的试验田和落脚点。
乌镇子夜路上,两排崭新的路灯有些“与众不同”。这些路灯杆搭载了智慧路灯、环境监测、智能监控、5G微站、无线AP、一键报修等设备,随时感知城市温度、湿度、水位、PM2.5,及时发布、广播重要信息,实时监测人流、车流,自动调节灯光明暗等“阴晴冷暖”并作出反馈,就像城市神经末梢,因此得名“神经元路?灯”。
此外,5G无人驾驶电动微公交也在峰会期间全球首发,其无人驾驶、自动避障、选择道路、反应速度达到100毫秒等“聪明操作”受到各方瞩目。本次大会,多辆5G无人驾驶电动微公交轮流上岗服务宾客,从乌镇设计大楼始发,途经姚太线,后抵达隆源路和环河路交叉处,4公里,10-15分钟车程,大量传感设备、车路云协同智能系统、云端指挥系统、安全员共同保障车辆安全行驶。“没想到无人驾驶这么快就落地应用了,这是一种新体验,非常平稳,也很放心。”一位参展宾客在乘坐后表示。
在始发站不远处的乌镇三号停车场,一个新建的充电站每天为这些车辆补充源源不断的电能。充电站运维工作人员王韵开告诉我们:“我们为它们量身打造了一座充电站,只要微信扫一扫就可以立即为车辆充电。”未来,它们也将成为乌镇“云”上生活的新亮点。
2019年,国网浙江桐乡市供电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签订乌镇电力物联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乌镇智慧城市全国样板地打造有利契机,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打造“一张网、一平台、三业务”的园区级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数据服务民生。
而这些都只是“智慧”乌镇的一角。
在本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启用的新展馆里,启用的全感知配电房也成为了一大亮点,运用“大云物移智”技术,实现全面感知、分析、精准控制。配电房内,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平滑的轨道有条不紊地读取表计数据、判断开关位置是否正常、检查局放状态,实时监测在运设备安全状态。机器代人,让配电房管理从人工值守迈向人工智能,减员增效,高度自治。此外,12路摄像头以及安装在各个位置的传感器等124套智能感知元件,它们构成了完整的全感知配电放物联感知体系,为配电房搭建了结构完整、感知灵敏、全息覆盖的“神经网络”,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环境信息的全维度实时监测。
工作人员只要进入赋能平台,就可以清晰看到配电房的潮流架构、环境监测、安防管理、巡检机器人和边缘物联代理,想知道哪项内容只要点击相应的模块即可。而这一切是通过一种神奇的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数据建模,构建了与真实场景无缝匹配的虚拟配电房,它不仅能实时监控环境和工况,还能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异常将发出警报,为工作人员采取措施、作出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大会背后,展馆以外,还有很多默默守护的科技感电力元素。智慧保供电指挥中心是乌镇电力的“智慧大脑中心”,可以远程实现对用户、保电队伍、站所、线路等可视化元素的快捷操作,并结合“功能导航”全面实现保电管理、保电资源、电网监测、保电指挥等功能需求,为每一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电力保障工作保驾护航。
供电保障,坚强储备、调度高效的物资保障也至关重要。在乌镇,一个24小时无人值班物联小库就用上创新智慧科技。该小库采用指纹比对和密码管控人员进出,领料人员在手机物资管理APP上下单后系统自动配送,电缆自动剪切精准到厘米。领料人员到达小库领料区后即可及时领走所需,这为快速抢修以及遭遇恶劣天气情况时领料都提供了的便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让人们更好更快地用上电。
历经多次电网大改造、大升级,乌镇已实现了“镇级电网向具备承接国家一类会议保供电能力的电网”的华丽转身,景区供电可靠率已达到99.99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100%。国网浙江桐乡市供电有限公司通过科学保障体系、创新技术手段,实现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超前的部署行动,实强的举措,使得电网在应对重大活动保电任务时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