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开采常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侵蚀、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复垦需兼顾土地修复与可持续利用。传统复垦模式存在两大痛点:
类型 | 包含设备 | 作用 |
---|
一次设备舱 | 光伏逆变器、汇流箱、变压器等 | 实现光能到电能的转换与传输 |
二次设备舱 | 监控系统、保护装置、通信设备 | 保障光伏系统安全运行与智能管理 |
快速安装与部署:预制舱在工厂完成集成调试,现场仅需基础施工,减少对复垦土地的二次破坏;
环境适应性强:舱体采用防腐、防水、防尘设计,可抵御矿区粉尘、潮湿等恶劣条件;
灵活扩展:根据矿区复垦面积分段部署,避免大规模施工对生态的干扰。
土地预处理: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为光伏安装与植被恢复奠定基础;
预制舱与光伏阵列集成:将预制舱布置于光伏场区边缘或集中区域,电缆统一接入,减少管线铺设对地表的破坏;
植被协同恢复:在光伏板下方种植耐旱、耐阴植物(如牧草、中药材),形成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 的立体模式。
微环境改善:光伏板为地表遮阴,减少水分蒸发,为植被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土壤改良:板下植物根系固土,配合有机肥料施用,逐步提升土壤肥力;
碳汇能力提升:植被恢复与光伏发电同步减少碳排放(光伏发电无污染物排放,植被可吸收 CO₂)。
清洁能源供给:光伏电力可接入电网获取收益,或为矿区生态监测设备、灌溉系统供电;
复合经济模式:板下种植经济作物(如苜蓿、蒲公英),形成 “发电 + 种植” 双重收益,反哺复垦投入;
就业带动:项目运维与植被养护创造本地化就业岗位,助力矿区产业转型。
实施背景:矿区废弃后土地沙化严重,年均降水量不足 300mm;
方案:部署预制舱式光伏电站,板下种植沙打旺等耐旱牧草,配套牛羊养殖;
成效:3 年内植被覆盖率从 15% 提升至 60%,年发电量达 1.2 亿 kWh,带动周边农牧民年增收 200 万元。
技术融合:结合智能运维系统(如无人机巡检、AI 故障诊断)提升预制舱管理效率;
政策协同:推动 “光伏复垦” 纳入生态修复补贴体系,探索碳交易与绿证收益机制;
模式创新:拓展 “光伏 + 储能 + 生态旅游” 复合场景,提升土地综合价值。
光伏一二次设备预制舱以 “模块化、低碳化、生态化” 的特点,为矿区复垦提供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能源生产与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传统复垦 “投入大、见效慢” 的难题,更构建了 “生态改善 - 能源供给 - 经济收益” 的良性循环,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