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背景与需求分析
电力扩容压力:单个服务区充电桩功率通常达 60kW~180kW(如直流快充桩),集群式部署需新增变压器,投资成本高;
新能源消纳需求:交通运输领域碳减排政策推动下,服务区需实现 “绿电” 自给,降低对传统电网依赖。
就地消纳光伏电力,减少长距离输电损耗;
与储能系统联动,平抑充电负荷波动;
支持离网 / 并网双模式运行,适应偏远服务区电网薄弱场景。
二、预制舱系统架构与设备配置
(一)核心设备集成方案
设备类型 | 功能描述 | 典型配置参数 |
---|---|---|
光伏阵列 | 转换太阳能为直流电能,采用高效单晶 / 双面双玻组件 | 单舱容量 50kW~200kWp,配置跟踪支架(提升发电量 15%~20%) |
汇流与逆变 | 直流汇流、MPPT 控制及交直流转换 | 直流汇流箱:16 路输入,具备防反接保护;逆变器:三相并网型,效率≥98.5% |
变压器 | 升压至 380V/10kV,匹配充电桩及电网电压等级 | 干式变压器,容量 100kVA~500kVA,短路阻抗≤4%,防护等级 IP23 |
高低压配电 | 并网开关、保护装置及负载分配 | 高压侧:10kV 真空断路器 + 避雷器;低压侧:塑壳断路器 + 浪涌保护器(In≥100kA) |
储能系统 | 平滑功率波动,存储余电供低谷时段使用 | 锂电池组:容量 50kWh~200kWh,充放电效率≥90%,循环寿命≥6000 次(80% DOD) |
(二)舱体设计关键参数
空间布局:采用 30 英尺标准集装箱改造(尺寸 9.5m×2.8m×3.2m),设备分区布置(光伏区、变流区、配电区),预留 1.2m 检修通道;
环境适应性:
温湿度控制:内置空调(-25℃~+55℃运行)+ 除湿机(湿度≤95% RH);
防护等级:IP65,抗风压≥1.2kPa,抗震烈度≥8 度;
降噪设计:舱体隔音棉 + 风机消音器,距舱体 1m 处噪声≤65dB。
三、充电设施供电技术方案
(一)能量管理策略
优先供电逻辑:
负荷削峰填谷:
白天(8:00-20:00):光伏优先供电,余电存储;
夜间(20:00-8:00):储能放电满足基础充电负荷(如慢充桩),快充负荷由电网补充。
(二)并网与离网切换控制
并网模式:符合 GB/T 19964-2012 标准,支持低电压穿越(LVRT),电网故障时 0.5s 内切离;
离网模式:储能系统作为主电源,维持充电桩供电(支持至少 2 小时应急充电),适用于电网检修场景。
(三)充电桩协同控制
功率分配算法:根据光伏实时功率与储能 SOC 动态调整充电桩输出:
当光伏功率≥50% 负荷时,优先分配快充桩(100kW 以上);
当光伏功率<30% 负荷时,限制快充桩功率至 50%,保障供电持续性。
四、典型应用场景与效益分析
(一)场景 1:新建服务区 “光储充” 一体化
配置案例:某高速公路服务区部署 200kWp 预制舱 + 100kWh 储能,配套 10 台 60kW 直流充电桩:
年发电量:约 26 万 kWh,满足 30% 充电需求;
年省电费:约 20 万元(按工业电价 0.8 元 /kWh 计算);
碳减排:年减少 CO₂排放 208 吨。
(二)场景 2:老旧服务区电力扩容改造
痛点解决:原服务区变压器容量不足,新增预制舱后:
无需扩容电网,直接为充电桩供电;
峰荷时段(如节假日)光伏 + 储能承担 60% 负荷,缓解电网压力。
(三)经济效益对比(10 年周期)
方案 | 初始投资(万元) | 年运维成本(万元) | 年收益(万元) | 投资回收期(年) |
---|---|---|---|---|
传统电网供电 | 150 | 5 | 0 | - |
光伏预制舱方案 | 280 | 8 | 25(电费节省 + 补贴) | 7.2 |
五、实施要点与标准规范
选址要求:
服务区开阔地带,光伏阵列正南向布置,遮挡率<5%;
距充电桩距离≤50m,减少线缆损耗(压降≤3%)。
安全规范:
接地系统:独立接地网,接地电阻≤4Ω;
消防配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温感 + 烟感联动。
通信与监控:
内置边缘计算单元(同前序设计),实时监测光伏效率、充电桩负荷;
远程运维平台:支持 APP 查看发电量、故障预警,运维响应时间<30 分钟。
六、发展趋势与拓展应用
车网互动(V2G)融合:预制舱未来可接入电动车反向供电(V2G),服务区停电时充电桩变身为应急电源;
多能互补模式:结合地源热泵、风能等,打造 “零碳服务区”,适配《交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