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光伏并网柜与储能系统协同控制策略

企业动态

光伏并网柜与储能系统协同控制策略

2025-07-20

随着光伏发电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其 “间歇性、波动性” 对电网的冲击日益 —— 据国家电网数据,2023 年我国分布式光伏因出力波动导致的弃光率约 2.3%,而储能系统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光伏并网柜作为连接光伏阵列与电网的核心枢纽,与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成为提升光伏消纳率、优化电能质量的关键。通过 “发电 - 储电 - 用电” 的智能调度,可将光伏自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峰谷套利收益增加 20%-30%。本文将从协同目标、核心策略、技术实现及应用场景四个维度,系统解析光伏并网柜与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方案。
一、协同控制的核心目标与价值
光伏并网柜(负责光伏功率汇流、并网控制)与储能系统(含电池组、双向变流器 PCS)的协同控制,本质是通过能量流的动态调配,实现 “平抑波动、优化收益、保障供电” 三大核心目标,具体价值体现在:
1. 平抑光伏出力波动,提升电网兼容性
光伏发电受光照影响呈现波动性(如云层遮挡时功率 10 分钟内可下降 50%),通过储能系统的快速充放电(响应时间<100ms),可将功率波动幅度控制在 ±5% 以内,满足电网对新能源电站的 “低电压穿越”“波动率限制” 等要求。例如,1MW 光伏电站配置 200kWh 储能,可平抑 90% 以上的短时波动。
2. 优化用电结构,提升经济收益
  • 峰谷套利:利用电价差(如工商业峰谷电价差 0.5 元 /kWh),光伏出力低谷时(如夜间)通过电网充电,高峰时(如 10:00-15:00)优先释放储能电力,每度电可增收 0.3-0.5 元;

  • 需量管理:针对工商业用户的 “需量电费”,通过储能放电降低电网瞬时功率(如将 1000kW 需量降至 800kW),年节省电费可达数万元。

3. 保障应急供电,提升系统可靠性
  • 离网运行:电网停电时,协同控制光伏与储能组成微电网,为重要负荷(如通信基站、应急照明)持续供电(续航时间≥4 小时);

  • 备电支撑:光伏并网柜检测到电网故障时,0.5 秒内切换至 “孤岛模式”,储能系统维持电压频率稳定,避免负荷断电。

二、协同控制的核心策略与场景适配
光伏并网柜与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需根据应用场景(分布式屋顶、地面电站、工商业微电网)的差异,采用差异化策略,核心包括功率平滑、经济调度、应急响应三大类。
1. 功率平滑控制:平抑波动的实时调节
适用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或接入弱电网的分布式项目,控制逻辑为 “光伏实时功率 + 储能充放电 = 目标并网功率”:
  • 控制算法

采用 “低通滤波算法” 计算目标功率(滤除高频波动),例如设定时间常数 T=10 秒,当光伏功率 Ppv 波动超过阈值(如 ±10%)时,储能系统通过充放电补偿:
  • 当 Ppv>目标功率:储能充电(Pbat=Ppv - 目标功率);

  • 当 Ppv<目标功率:储能放电(Pbat = 目标功率 - Ppv)。

  • 光伏并网柜的角色

实时采集光伏组串电流、电压(采样频率≥1kHz),计算瞬时功率并传输至储能 PCS;同时监测并网点电压 / 频率,当电网异常(如电压跌落>10%)时,立即通知储能系统暂停充放电,优先保障电网稳定。
  • 案例效果

某 5MW 地面光伏电站配置 1MWh 储能,采用功率平滑控制后,1 分钟内功率波动从 ±30% 降至 ±5%,电网调度部门对其考核罚款减少 80%。
2. 经济调度控制:收益化的能量分配
适用于工商业屋顶光伏(电价机制灵活),核心是通过优化充放电时序,实现收益化,控制策略包括:
  • 日前优化

基于天气预报(光伏出力预测误差≤15%)和电价曲线,制定次日充放电计划:
  • 光伏大发时段(如 12:00-14:00):优先自用,余电充电(避免上网电价低于储能放电成本);

  • 电价高峰时段(如 8:00-10:00):储能满功率放电,减少电网购电;

  • 电价低谷时段(如 0:00-6:00):若储能 SOC(荷电状态)<20%,通过电网补电至 50%。

  • 实时修正

光伏并网柜每 5 分钟更新实际出力,与计划偏差超过 10% 时,动态调整储能充放电功率(如预测出力 100kW,实际 80kW,则减少储能充电 20kW)。
  • 光伏并网柜的协同动作

通过 RS485 / 以太网与储能 PCS 通信,发送充放电指令(如 “充电功率 50kW”),同时监测并网点的有功 / 无功功率,不超过电网许可范围(如功率因数维持在 0.95 以上)。
3. 应急与备用控制:保障供电连续性
适用于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如医院、数据中心),控制策略聚焦 “快速切换、稳定运行”:
  • 电网故障响应

光伏并网柜检测到电网失压(持续>200ms)后,立即断开并网开关(响应时间<50ms),同时向储能 PCS 发送 “离网模式” 指令,储能系统在 200ms 内建立稳定电压(380V±2%),光伏通过离网逆变器继续向负荷供电,储能补充差额功率。
  • 储能 SOC 管理

日常维持储能 SOC 在 30%-70%(避免过充过放),应急状态下允许短时放电至 10%,重要负荷供电≥4 小时;恢复电网供电后,优先充电至 50% 再并网。
  • 协同保护机制

光伏并网柜与储能系统共享保护信息(如过流、过压),当检测到电池组故障(如单体电压>3.7V),立即闭锁储能充放电,仅保留光伏并网功能。
三、协同控制的技术实现与关键组件
光伏并网柜与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需通过 “感知 - 决策 - 执行” 三层架构实现,核心技术包括通信协议、控制算法、保护协同三大类:
1. 通信与数据交互:实时指令传输
  • 通信协议

采用标准化协议数据互通:
  • 光伏并网柜→储能 PCS:Modbus-RTU(传输光伏功率、并网点电压)或 MQTT(适用于云端控制);

  • 储能 PCS→光伏并网柜:反馈 SOC、充放电功率、故障状态(如 “过温报警”)。

通信延迟需<500ms,控制指令及时执行。
  • 数据采集点

光伏并网柜需采集的关键数据包括:
  • 电气参数:光伏总电流 / 电压、并网点有功 / 无功功率、电网频率;

  • 状态参数:并网开关位置、保护动作信号(如过流跳闸);

  • 储能参数:SOC、PCS 运行模式(并网 / 离网)、充放电功率限值。

2. 控制算法与决策逻辑
  • 核心算法

  • 模型预测控制(MPC):基于未来 15 分钟的光伏出力预测和负荷需求,滚动优化储能充放电计划,比传统 PID 控制提升 10%-15% 的收益;

  • 模糊控制:针对光照突变等不确定因素,通过模糊规则(如 “功率下降快→放电功率增加”)实现自适应调节,鲁棒性更强。

  • 决策逻辑优先级

当多目标冲突时(如平抑波动与峰谷套利冲突),按优先级处理:
  1. 电网安全(如频率偏差>0.5Hz 时,优先稳定电网);

  1. 设备保护(如储能过温时,立即停止充放电);

  1. 经济收益(无安全风险时,按优收益调度)。

3. 保护协同与安全机制
  • 防逆流保护

光伏并网柜内置防逆流装置,当储能放电导致电流反向(上网功率<0)且超过设定值(如 - 5% 额定功率),100ms 内降低储能放电功率,避免违反电网 “禁止逆流” 规定。
  • 过载协同保护

并网点总电流超过额定值 1.2 倍时,光伏并网柜与储能 PCS 同时降低功率:
  • 光伏侧:通过组串级优化器降低出力(如切断部分组串);

  • 储能侧:立即停止充电或降低放电功率,总降额速度≥20%/ 秒。

  • 电池安全防护

光伏并网柜接收储能 PCS 的 “电池过充 / 过放” 信号后,禁止向储能充电或限制放电,同时触发声光告警(如 “电池 SOC<10%,请停止放电”)。
四、典型应用场景与效益分析
1. 工商业屋顶光伏 + 储能场景(1MW 光伏 + 200kWh 储能)
  • 控制策略:峰谷套利 + 需量管理

  • 高峰时段(8:00-22:00,电价 1.2 元 /kWh):储能放电,光伏余电上网;

  • 低谷时段(22:00-8:00,电价 0.6 元 /kWh):光伏无出力时,电网充电至 SOC 80%;

  • 需量控制:监测 15 分钟需量,接近阈值时储能放电,将需量从 1200kVA 降至 1000kVA。

  • 效益

年峰谷套利收益约 12 万元,需量电费节省 8 万元,投资回收期约 5 年。
2. 离网光伏微电网场景(50kW 光伏 + 100kWh 储能)
  • 控制策略:恒定电压频率控制

  • 光伏出力>负荷时:多余功率充电(SOC≤90%);

  • 光伏出力<负荷时:储能放电补充,维持电压 380V±5%,频率 50Hz±0.2Hz。

  • 效益

解决偏远地区(如矿山、海岛)的供电问题,较柴油发电机方案年节省燃油成本 30 万元,减排 CO₂约 100 吨。
五、挑战与优化建议
1. 现存挑战
  • 预测精度不足:光伏出力预测误差(尤其多云天气)导致充放电计划不合理,收益损失 5%-10%;

  • 电池寿命影响:频繁充放电(如每天 2 次循环)会缩短电池寿命(从 10 年降至 8 年),增加更换成本;

  • 通信可靠性:工业环境的电磁干扰可能导致指令传输中断,引发控制失效。

2. 优化建议
  • 提升预测精度:融合卫星云图、历史数据训练 AI 预测模型(如 LSTM),将短期预测误差降至 10% 以内;

  • 优化充放电策略:采用 “浅充浅放”(SOC 维持 30%-80%),可延长电池寿命 30% 以上;

  • 冗余通信设计:关键指令采用 “无线 + 有线” 双链路传输,通信中断时执行预设安全策略(如暂停充放电)。

结语
光伏并网柜与储能系统的协同控制是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的必然要求,其核心是通过动态能量调配平衡 “技术可行性” 与 “经济合理性”。在技术层面,需突破预测精度、通信可靠性、电池寿命管理等瓶颈;在应用层面,需根据场景特性选择适配策略(如平抑波动优先或收益优化优先)。
未来,随着电池成本下降(2030 年预计降至 0.5 元 / Wh)和智能算法升级,协同控制将向 “全自动化、自适应、多能互补”(融合光伏、储能、充电桩)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系统的经济性与可靠性,为 “双碳” 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资讯

相关产品

产品系列

在线给我留言

热门推荐

免费开通商铺
扫码关注电气网
服务热线
4008-6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