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环境(湿度波动 50%-70% RH):
高湿 / 多尘环境(湿度>80% RH 或粉尘浓度高):
恶劣环境(凝露频繁或温度剧烈波动):
传感器经过剧烈振动或冲击(如运输、安装过程中碰撞);
光伏并网柜发生凝露、进水等异常事件后;
湿度控制逻辑频繁误动作(如除湿装置无故启动或不启动),怀疑传感器失准时;
传感器更换新探头或维修后(需立即校准,确认性能达标)。
设备与环境:
标准设备:恒温恒湿箱(控制精度 ±1% RH,温度范围 10-60℃)、标准湿度计(精度 ±1% RH,经国家计量机构认证,在有效期内);
待校准传感器:从光伏并网柜中拆下,记录型号(如 SHT30、HIH7130)、安装位置、使用时长等信息;
辅助工具:镊子、数据线(连接传感器与读数设备)、校准记录表。
初始检查:
多点校准:
待恒温恒湿箱稳定(波动<0.5% RH/30min)后,将待校准传感器与标准湿度计同时放入,暴露在湿度环境中 10 分钟;
记录两者读数(每 2 分钟记录 1 次,取 5 次平均值),计算偏差值:偏差 = 传感器读数 - 标准值。
修正与验证:
若偏差≤±3% RH(传感器标称精度),判定为合格,无需修正;
若偏差>±3% RH,通过传感器自带的校准接口(如 I²C 协议)写入修正系数(如某传感器在 50% RH 时偏差 + 6%,则修正值为 - 6%);
修正后重复步骤 2,验证点偏差均≤±3% RH,完成校准。
便携式标准湿度计(精度 ±2% RH,如 Testo 608-H2);
密封容器(如透明塑料箱,容积≥5L)、饱和盐溶液(用于创造稳定湿度环境,如硫酸镁饱和溶液对应 50% RH,氯化钠对应 75% RH);
温度计(精度 ±0.5℃)、计时器。
环境准备:
比对测量:
结果判定:
若偏差≤±5% RH,可继续使用,下次校准按原周期执行;
若偏差>±5% RH,需标记为 “待校准”,安排实验室精密校准或更换传感器。
通电运行 30 分钟后,对比传感器读数与柜内实际环境(可通过观察是否有凝露辅助判断),读数合理(如干燥天气下读数应<60% RH);
触发除湿装置动作(如手动设置湿度阈值 80% RH),观察传感器能否准确响应湿度变化(除湿过程中读数应持续下降)。
传感器编号、型号、安装位置(如 “#3 并网柜顶部”);
校准日期、校准点数据(原始读数、标准值、偏差)、修正系数;
校准人员、所用标准设备编号及证书有效期;
下次校准日期(按周期自动计算)。
避免用手直接触摸传感器探头(手上汗液会影响测量,需戴无粉手套);
校准环境温度需稳定(波动≤±1℃),温度变化会导致湿度测量偏差(每℃温差可能引入 0.5% RH 误差);
电容式传感器校准后需静置 24 小时再投入使用,内部聚合物膜恢复稳定状态。
校准后短期再次失准:检查传感器是否受潮(如探头进水)或受化学腐蚀(如柜内有硫化物气体),需更换耐腐蚀型号(如采用 PTFE 涂层探头);
漂移速度快于预期:可能是传感器老化(使用超 5 年)或安装位置不当(如靠近通风口导致频繁波动),建议缩短校准周期至 3 个月或更换新传感器;
现场校准与实验室结果偏差大:多因现场环境干扰(如气流、温度波动),需以实验室数据为准,现场校准仅作为快速筛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