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上网电量:汇流箱所在光伏系统的年上网电量(kWh),受汇流效率直接影响;
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由国家主管部门发布(如 2023 年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为 0.581tCO₂/MWh,即 0.000581tCO₂/kWh),代表每度电的平均碳排放强度。
汇流箱年耗电量 = 单台功率(kW)× 年运行小时数(8760h)× 台数
提升发电效率:降低汇流损耗(如从 2% 降至 1%),增加上网电量,从而增加基准线排放量的替代量;
降低自身能耗:采用低功耗设计(如智能模块功率从 5W 降至 3W),减少项目排放量。
光伏系统理论发电量 = 组件总功率(kW)× 年利用小时数(h)× 系统综合效率(不含汇流损耗,约 80%)
若汇流箱效率从 98% 提升至 99%(Δη=1%),则 ΔE=9,600,000×1%=96,000kWh / 年。
P₀:传统汇流箱功率(如 5W / 台);
P₁:高效汇流箱功率(如 3W / 台);
测试方法:在汇流箱输入侧(组件串)和输出侧(至逆变器)分别安装高精度电能表(精度 0.5 级),连续运行 1 个月,计算效率平均值;
效率基准:传统汇流箱效率约 97%-98%,高效汇流箱(低电阻铜排 + 优化接线)可达 99% 以上;
影响因素:温度每升高 10℃,汇流箱电阻增加 4%,效率下降约 0.1%,需在测算中考虑(如高温地区按夏季效率修正)。
采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的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如 2022 年华北电网为 0.623tCO₂/MWh,华东为 0.537tCO₂/MWh);
若项目参与碳交易(如 CDM),需采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认可的排放因子(通常更严格)。
汇流箱需配备智能监测功能,记录每小时的输入 / 输出电量、自身功耗、温度等数据(保存至少 5 年);
建立 “汇流箱效率 - 发电量 - 减排量” 的关联台账,每季度由运维单位签字确认。
核查汇流箱的效率测试报告(需由 CNAS 认证实验室出具);
验证发电量数据的一致性(汇流箱记录 vs 逆变器记录 vs 电网计量数据,偏差需≤3%);
检查汇流箱的运行日志(如维护记录、故障停机时间),排除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减排量虚增。
采用高导电率材料(如无氧铜排,导电率 99.95% IACS),减少电阻损耗;
优化接线端子设计(如压接式代替螺栓式),接触电阻从 5mΩ 降至 1mΩ,效率提升 0.2%。
智能模块采用休眠模式(无数据传输时功耗从 5W 降至 0.5W),年节电 80%;
采用能量 harvesting 技术(如利用光伏组件的微弱电流供电),实现汇流箱自身零能耗。
采用防腐设计(如 316 不锈钢柜体),延长汇流箱寿命至 15 年(常规为 10 年),全周期减排量增加 50%;
建立回收体系(铜排、塑料外壳的回收率≥90%),减少生产阶段的碳排放(约占全周期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