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博广电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

企业动态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

2025-08-10

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双枪直流充电桩凭借 “一桩双枪、灵活补能” 的优势,成为公交枢纽、物流园区、高速服务区等场景的主流选择。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两个充电枪的协同工作,实现单桩服务效率提升 50% 以上(相比单枪桩),同时通过动态功率分配技术,适配不同车型(如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的充电需求。然而,双枪充电桩的多枪协同、功率动态调度、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等问题,也对其设计、运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路径 —— 通过构建与物理双枪直流充电桩实时映射的虚拟孪生体,实现从设计优化、运行监控到故障预测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本文将深入解析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与仿真应用,揭示虚拟空间如何赋能物理设备的高效、安全运行。

一、双枪直流充电桩的物理特性与数字孪生需求

双枪直流充电桩并非单枪桩的简单叠加,其物理结构和工作机制具有的 “协同性” 和 “动态性”,这正是数字孪生建模需要精准映射的核心特征。

1.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物理结构与核心挑战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核心组件包括:


  • 功率模块组:由多个 15kW/20kW 功率模块并联组成,总功率通常为 120kW-240kW,是电能转换(交流转直流)的核心;

  • 双枪充电系统:包含两个独立充电枪(配置 CC/CP 信号检测、温度传感器、锁止机构),共享功率模块组但需独立控制;

  • 动态功率分配单元:通过 MCU(微控制单元)实时调配两个枪头的输出功率,避免总功率过载;

  • BMS 通信模块:与车辆电池管理系统(BMS)交互,获取电池 SOC(荷电状态)、允许电压 / 电流等参数,动态调整充电曲线;

  • 冷却系统:液冷或风冷,为功率模块、充电枪电缆降温(双枪同时工作时散热负荷是单枪的 1.5-2 倍);

  • 人机交互与计量单元:触摸屏、IC 卡读卡器、智能电表,记录充电量与费用。


其运行核心挑战集中在三点:


  • 功率协同:双枪同时充电时,需根据两车 BMS 需求动态分配总功率(如 120kW 桩,枪 1 给 60kW,枪 2 给 60kW;或枪 1 给 80kW,枪 2 给 40kW),避免模块过载;

  • 状态同步:两枪的枪头连接状态(插枪、拔枪)、通信状态(与 BMS 连接是否稳定)需实时同步至控制系统,防止误动作;

  • 故障扩散:单枪故障(如枪头短路)可能影响另一枪运行,需快速隔离(如触发独立空开),但传统物理测试难以复现故障关联场景。

2. 数字孪生的价值:从 “物理试错” 到 “虚拟验证”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数字孪生,是通过三维建模、多物理场仿真、实时数据交互,在虚拟空间构建与物理桩 “全等” 的数字化镜像。其核心价值在于:


  • 设计阶段:无需制造物理样机,通过虚拟仿真优化功率分配算法、冷却系统布局,降低研发成本 30% 以上;

  • 运行阶段:实时映射物理桩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如某功率模块温度异常升高);

  • 故障阶段:模拟单枪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快速推演优修复方案(如是否需要关闭整桩维修,还是仅隔离故障枪);

  • 升级阶段:在虚拟孪生体中测试新功能(如支持 800V 高压平台车型),验证兼容性后再部署至物理桩,降低升级风险。

二、双枪直流充电桩数字孪生的建模框架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数字孪生建模是 “多维度、多尺度、多学科” 的融合过程,需实现物理实体、虚拟模型、数据交互三者的深度耦合。其建模框架可分为物理层映射数据层融合模型层构建三个核心层级。

1. 物理层映射:精准复刻设备组件与关联关系

物理层映射是数字孪生的基础,需将双枪充电桩的核心组件及其协同关系 “一对一” 转化为虚拟对象。


  • 核心组件的三维几何建模
    采用激光扫描或 CAD 逆向工程,构建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
    • 功率模块:复刻内部 IGBT、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的位置与连接关系,明确功率流路径(交流输入→整流→DC/DC 转换→双枪输出);

    • 双枪组件:精确建模枪头结构(含插针、锁止机构、温度传感器)、电缆长度与曲率(影响电阻损耗),甚至模拟枪头与车辆充电口的对接公差;

    • 冷却系统:建模液冷管路走向、散热鳍片分布、水泵位置,或风冷风扇的风量与角度,为热仿真奠定基础;

    • 控制系统:建模 MCU 主板、通信接口(CAN 总线、4G 模块)、继电器等,明确控制信号的传输路径(如 BMS 指令→MCU→功率模块调节)。

  • 组件关联关系建模
    双枪充电桩的核心是 “协同”,需在虚拟模型中定义组件间的逻辑关联:
    • 功率分配关联:定义功率模块与双枪的动态连接关系(如 12 个功率模块,枪 1 可调用 1-6 号,枪 2 可调用 7-12 号,或根据需求动态分配);

    • 信号交互关联:建模 BMS 与双枪的独立通信链路(如枪 1 对应 CAN1 接口,枪 2 对应 CAN2 接口),避免信号干扰;

    • 保护关联:定义单枪故障的隔离逻辑(如枪 1 短路→触发 QF1 空开→切断枪 1 与功率模块的连接,枪 2 仍可通过 QF2 正常取电)。

2. 数据层融合:构建实时交互的 “数据流闭环”

数字孪生的 “灵魂” 在于数据的实时同步,需建立从物理桩到虚拟模型的 “感知 - 传输 - 处理” 数据流闭环。


  • 多维度数据采集
    在物理桩部署多类型传感器,采集三类核心数据:
    • 电气参数:双枪的输出电压(DC 200-1000V)、电流(0-250A)、实时功率;功率模块的输入电流、转换效率;

    • 状态参数:枪头连接状态(插合 / 断开)、锁止信号(已锁 / 未锁)、BMS 通信状态(连接 / 中断);

    • 环境与健康参数:功率模块温度(-40~85℃)、冷却系统流量(液冷)或风速(风冷)、枪头温度(防止过温烧蚀)。

  • 实时数据传输与处理
    采用 “边缘计算 + 5G” 架构实现低延迟传输:
    • 边缘端:在充电桩本地部署边缘网关,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滤波去噪、异常值剔除),将采样频率从 1kHz 降至 100Hz(平衡实时性与带宽);

    • 传输层:通过 5G 切片技术(时延<20ms)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云端数字孪生平台,虚拟模型与物理桩的状态偏差<1%;

    • 云端处理:采用时序数据库(如 InfluxDB)存储历史数据,为仿真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3. 模型层构建:多物理场与多尺度的耦合建模

双枪充电桩的运行涉及电气、热、机械等多物理场交互,需构建耦合模型才能精准反映其真实状态。


  • 电气系统建模
    基于 MATLAB/Simulink 搭建电气仿真模型,核心包括:
    • 功率模块模型:采用平均开关模型模拟 DC/DC 转换器的输入输出特性,考虑 IGBT 开关损耗(随频率、温度变化);

    • 双枪功率分配模型:植入动态调度算法(如基于 BMS 需求的优先级分配、基于模块负载率的均衡分配),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功率分配(如枪 1 为 800V 高压车充电,枪 2 为 400V 低压车充电时的电压匹配逻辑);

    • 保护电路模型:模拟过压、过流、短路保护的动作阈值与响应时间(如过流时 30ms 内触发继电器断开)。

  • 热管理建模
    采用 Fluent 建立热仿真模型,耦合电气模型的损耗数据(功率模块损耗转化为热量):
    • 稳态热仿真:模拟双枪满功率运行(如总功率 240kW)时的温度分布,验证冷却系统是否能将模块温度控制在 65℃以下;

    • 瞬态热仿真:模拟单枪突然从 50kW 升至 120kW(车辆 BMS 请求提功率)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判断是否存在局部过热风险。

  • 机械与可靠性建模
    针对枪头插拔、电缆弯折等机械动作,采用 ANSYS 建立力学模型:
    • 枪头插拔寿命模型:模拟插合时插针与车辆接口的接触压力(标准要求>50N),计算插拔 1 万次后的接触电阻变化(预测是否出现接触不良);

    • 电缆疲劳模型:模拟电缆在频繁弯折(如小弯曲半径≥50mm)下的内部铜丝断裂概率,预测电缆更换周期。

三、双枪直流充电桩数字孪生的仿真场景与关键技术

数字孪生的仿真价值体现在对 “全生命周期场景” 的虚拟复现与分析,从设计优化到运维决策,覆盖双枪充电桩的核心应用需求。

1. 运行状态仿真:优化双枪协同效率

正常运行时,双枪充电桩的核心矛盾是 “功率分配的动态平衡”,通过仿真可优化调度策略。


  • 双枪差异化充电仿真
    模拟两类典型场景:
    • 场景 1:枪 1 为电量 20% 的乘用车(需求功率 80kW,目标 SOC 90%)充电,枪 2 为电量 50% 的物流车(需求功率 60kW,目标 SOC 80%)充电。虚拟模型实时计算功率模块的负载率,动态分配 8 个模块给枪 1(80kW)、6 个模块给枪 2(60kW),并仿真充电时间(枪 1 约 40 分钟,枪 2 约 25 分钟),验证是否存在模块过载;

    • 场景 2:枪 1 充电结束后,虚拟模型仿真 “功率回收” 过程 —— 将枪 1 释放的 8 个模块自动分配给枪 2,使枪 2 功率从 60kW 提升至 140kW,缩短剩余充电时间至 10 分钟,提升单桩利用率。

  • 端工况适应性仿真
    模拟电网波动、高温环境等端条件:
    • 电网电压跌落至额定值的 80%(如 380V→304V),仿真功率模块的稳压能力(是否通过 Boost 电路维持输出电压稳定),以及双枪功率是否需要降额(如从 240kW 总功率降至 192kW);

    • 环境温度 45℃(夏季高温),仿真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若液冷流量不足导致模块温度升至 75℃,虚拟模型会触发 “降功率预警”,模拟功率自动下调至 180kW 以保护设备。

2. 故障仿真:精准定位与影响推演

双枪充电桩的故障具有 “关联性”(单枪故障可能波及另一枪),通过数字孪生可复现故障链,优化保护逻辑。


  • 典型故障仿真场景
    • 枪 1 通信中断:虚拟模型模拟枪 1 与车辆 BMS 的 CAN 通信突然中断(如线束松动),仿真控制系统的响应 —— 立即停止枪 1 输出(100ms 内),同时保持枪 2 正常充电,避免因通信异常导致过充;

    • 功率模块故障:仿真某功率模块(为双枪共享)的 IGBT 击穿,虚拟模型通过电流突变数据定位故障模块,模拟 “隔离逻辑”—— 断开该模块与双枪的连接,重新分配剩余模块(如原 240kW 总功率降至 220kW),双枪仍可继续充电(功率按比例下调);

    • 枪 2 枪头过热:模拟枪 2 枪头因接触不良(接触电阻从 5mΩ 升至 50mΩ)导致温度从 30℃升至 80℃,虚拟模型提前 5 秒预警(基于温度上升速率),触发枪 2 停机并提示 “清洁枪头”,避免烧蚀。

  • 故障扩散路径推演
    针对复杂故障(如冷却系统漏水),虚拟模型可推演影响范围:
    漏水导致水泵流量下降→功率模块散热不足→模块温度升高→触发过温保护→双枪功率强制下降→若未及时处理,10 分钟后模块因过热损坏→整桩停机。通过仿真,可提前制定干预策略(如漏水时立即关闭受影响模块,仅用另一半模块维持单枪运行)。

3. 寿命预测仿真:基于数据驱动的健康管理

利用数字孪生的历史运行数据,结合退化模型,可预测核心部件的剩余寿命(RUL)。


  • 功率模块寿命预测
    基于累计运行时长、温度循环次数(从 25℃升至 65℃再降至 25℃为 1 次循环)、开关次数等数据,采用 Arrhenius 模型仿真 IGBT 的老化速度:
    若某模块累计运行 1 万小时,经历 2000 次温度循环,虚拟模型预测其剩余寿命约 2 万小时(需在 18 个月后安排更换),并提前推送维护提醒。
  • 双枪枪头寿命预测
    基于插拔次数、接触压力衰减数据,仿真插针磨损程度:
    枪 1 累计插拔 5000 次,接触压力从 60N 降至 45N(接近临界值 50N),虚拟模型预测再插拔 1000 次后可能出现接触不良,建议提前更换枪头插针。

4. 关键仿真技术:多模型协同与实时渲染

双枪充电桩的数字孪生仿真需突破 “多模型耦合” 与 “实时性” 两大技术难点。


  • 多模型协同仿真
    采用模型联邦技术,将电气、热、机械模型 “松耦合” 集成:
    • 电气模型计算功率损耗→作为热模型的热源输入;

    • 热模型输出模块温度→反馈至电气模型(修正 IGBT 开关损耗,温度升高时损耗增加);

    • 机械模型输出枪头接触电阻→影响电气模型的电流传输效率。
      通过中间数据接口(如 FMI 标准)实现模型间数据交互,仿真精度(与物理测试偏差<5%)。

  • 实时渲染与可视化
    采用 Unity 3D 或 Unreal Engine 构建三维可视化界面,将仿真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效果:
    • 用颜色变化显示功率模块温度(绿色→正常,黄色→预警,红色→故障);

    • 用动态箭头显示功率流向(从模块到双枪的实时分配);

    • 用弹窗提示故障位置与原因(如 “枪 2 CAN 通信中断,故障点:枪头线束接口”)。

四、应用案例:某双枪直流充电桩数字孪生系统的实践效果

某充电设备企业为其 240kW 双枪直流充电桩开发了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建模与仿真实现了设计优化与运维升级,具体效果如下:

1. 设计阶段:功率分配算法优化

在虚拟模型中测试 3 种功率分配算法:


  • 固定分配(双枪各占 120kW):仿真发现单枪充电时另一枪闲置,模块利用率仅 50%;

  • 按需分配(按 BMS 请求动态分配):仿真存在 “功率波动” 问题(如枪 1 功率从 50kW 突升至 120kW 时,模块切换导致电压波动 ±5%);

  • 预测性分配(基于车辆 SOC 预测需求):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算法参数(提前 10 秒预判功率需求),将电压波动控制在 ±2% 以内,终采用该算法,使双枪协同效率提升 20%。

2. 运维阶段:故障排查效率提升

某充电站的双枪桩出现 “枪 1 充电中断” 故障,物理排查需拆解枪头、检测线束(耗时约 2 小时)。通过数字孪生系统:


  • 虚拟模型同步显示枪 1 电流突然跌落至 0,同时枪头温度无异常,BMS 通信信号中断;

  • 仿真验证:模拟 CAN 总线断开时的信号特征,与物理数据匹配,定位故障为 “枪 1 CAN 接口松动”;

  • 指导维修人员直接检查接口,5 分钟修复,停机时间缩短 96%。

3. 寿命管理:维护成本降低

通过数字孪生的寿命预测仿真,该企业制定了 “基于状态的维护” 策略:


  • 提前 6 个月预测 30% 的功率模块需更换,避开充电高峰(如节假日)安排维护;

  • 枪头更换周期从 “固定 1 年” 优化为 “按需更换”(根据实际插拔次数),单桩年维护成本降低 40%。

五、挑战与展望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仍面临技术挑战:


  • 模型精度与计算成本平衡:多物理场耦合仿真需大量算力,如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降低延迟(如采用 GPU 加速或模型简化);

  • 数据质量依赖:传感器故障或数据丢失会导致虚拟模型失真,需开发数据补全算法;

  • 标准化缺失:目前缺乏双枪充电桩数字孪生的模型接口标准,不同厂商的模型难以互操作。


未来,随着 AI 与数字孪生的融合,虚拟模型将具备 “自学习” 能力 —— 通过历史故障数据训练模型,自动优化仿真参数;同时,多桩数字孪生体将形成 “孪生网络”,仿真区域内双枪桩的负荷均衡(如引导车辆至空闲枪头),推动充电网络的智能化升级。

结语

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数字孪生建模与仿真,打破了 “物理设备与虚拟分析” 的壁垒,通过精准映射、实时交互、全场景仿真,实现了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优化” 的转变。在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爆发的背景下,这一技术将成为提升双枪充电桩效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核心支撑,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 “更智能、更可靠、更高效” 演进。


相关资讯

相关产品

产品系列

在线给我留言

热门推荐

免费开通商铺
扫码关注电气网
服务热线
4008-6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