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博广电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深度剖析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

企业动态

深度剖析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

2025-08-10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光伏发电作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2023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突破 100GW,其中分布式光伏占比超过 50%,广泛应用于屋顶、工业园区、农业大棚等场景。在光伏系统中,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以下简称 “智能汇流箱”)是连接光伏组件串与逆变器的 “桥梁”,承担着组串电流汇流、数据监测、故障保护等基础功能。而其核心竞争力 ——电能优化算法,则通过动态调整组串工作状态、均衡能量分布、降低传输损耗,直接决定了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可提升 5%-15%),是实现 “度电成本低化” 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从智能汇流箱的功能定位出发,系统剖析电能优化算法的核心目标、技术路径、实现方式及场景适配,揭示算法如何将 “散落的阳光” 转化为 “聚合的高效电能”。

一、智能汇流箱:光伏系统的 “能量枢纽” 与优化必要性

光伏系统的发电流程可简化为 “组件发电→组串汇流→逆变器逆变→并网使用”。其中,光伏组件(如单晶硅板)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多块组件串联形成 “组串”(通常 10-20 块串联,输出电压 300-800V);多个组串(如 8-16 路)接入汇流箱,经汇流后输出至逆变器;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接入电网或负载。


传统汇流箱仅具备 “汇流 + 保护” 功能(如熔断器、防雷器),无法应对光伏系统的核心痛点 ——能量损耗。而智能汇流箱通过集成传感器(采集各组串电压、电流、温度)、控制器(执行优化策略)和通信模块(数据上传),结合电能优化算法,成为解决损耗问题的核心设备。

1. 光伏系统的三大能量损耗痛点

光伏系统的能量损耗贯穿发电 - 汇流 - 逆变全流程,其中汇流环节的损耗占比达 20%-30%,主要源于:


  • 组串失配损耗:同一汇流箱内的组串因阴影(如树木、建筑物遮挡)、组件老化程度不同、灰尘积累差异等,导致开路电压、短路电流不一致。例如,某组串因局部阴影功率下降 30%,会成为 “瓶颈”,拖累整个汇流箱的输出功率(类似 “木桶效应”),此类损耗可达 10%-25%。
  • 线路传输损耗:组串到汇流箱的电缆存在电阻(通常 0.5-2Ω/km),根据焦耳定律(P=I²R),电流越大,损耗越高。传统汇流箱采用固定汇流路径,无法根据组串电流动态调整,导致高电流组串的线路损耗占比达 5%-10%。
  • 动态环境适应不足:光照强度(日出日落、云层遮挡)、环境温度(夏季高温、冬季低温)时刻变化,光伏组件的工作点(MPP,功率点)也随之改变。传统汇流箱无法实时跟踪各组串的 MPP,导致组串长期偏离优状态,损失 5%-10% 的发电量。

2. 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核心价值与目标

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本质是通过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控制,解决上述三大损耗问题。其核心目标可概括为三点:


  • 化汇流箱总输出功率:通过均衡组串失配、跟踪动态 MPP,使各组分发挥潜能,汇流后总功率接近各组串功率之和。
  • 小化能量传输损耗:动态调整组串的汇流路径或电流分配,降低线路电阻导致的焦耳损耗。
  • 提升系统鲁棒性:在部分组串故障(如组件短路、开路)时,通过算法快速隔离故障,其余组串正常工作,减少非计划停机损失。

二、电能优化算法的核心技术路径: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条设计

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并非单一算法,而是由 “状态感知算法”“组串均衡算法”“MPPT 跟踪算法”“损耗优化算法” 组成的协同体系,各算法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优化闭环。

1. 状态感知算法:精准捕捉组串 “健康状态”

优化的前提是 “知其然”,状态感知算法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为后续优化提供精准的 “输入参数”。其核心任务是:


  • 多维度数据采集:通过组串侧的电压传感器(精度 ±0.5%)、电流传感器(精度 ±1%)、温度传感器(精度 ±1℃),实时采集各组串的 U(电压)、I(电流)、T(温度),采样频率通常为 1-10Hz(兼顾实时性与能耗)。
  • 数据预处理
    • 滤波去噪:采用滑动平均滤波(窗口大小 5-10 个采样点)去除高频干扰(如电磁噪声),或卡尔曼滤波处理光照突变导致的电流波动;

    • 异常值识别:通过 3σ 准则(偏离均值 3 倍标准差即为异常)识别传感器故障数据(如电流突变为 0),并采用插值法(如前 5 个点均值)填补,避免错误数据影响优化决策;

    • 特征提取:计算各组串的功率(P=U×I)、填充因子(FF=P/(Uoc×Isc),反映组件性能)、温度系数(功率随温度的变化率)等特征参数,为均衡与 MPPT 算法提供依据。


举例:某智能汇流箱接入 8 路组串,状态感知算法每 2 秒采集一次数据,经滤波后得到各组串的实时功率分别为 1.2kW、1.1kW、0.8kW(受阴影影响)、1.3kW、1.2kW、0.9kW、1.1kW、1.2kW,为后续均衡算法提供了明确的优化对象(第 3、6 路组串)。

2. 组串均衡算法:破解 “木桶效应” 的核心手段

组串失配是汇流箱的功率损失来源,组串均衡算法通过主动干预,使弱组串(功率低的组串)摆脱强组串的 “拖累”,实现各尽所能。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可分为被动均衡主动均衡两类。

(1)被动均衡算法:低成本的 “削峰填谷”

被动均衡通过消耗强组串的多余能量(如通过电阻放电),使各组串电流一致,避免弱组串成为瓶颈。其核心算法是 “电流匹配控制”:


  • 实时计算各组串的短路电流(Isc)与工作电流(I),确定小工作电流 Im(弱组串的电流);

  • 对电流大于 Im 的组串,通过 PWM(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并联在组串两端的均衡电阻(通常 10-100Ω),消耗多余功率(P=I²R),使各组串输出电流均降至 Im。


优势:结构简单(仅需电阻和开关管)、成本低(占汇流箱总成本 5% 以下);
劣势:能量被消耗(而非利用),适用于失配程度低(差异<10%)的场景,否则均衡损耗过高(可能达 5%)。

(2)主动均衡算法:高效的 “能量转移”

主动均衡通过 DC/DC 转换器将强组串的多余能量转移至弱组串,实现能量再分配,均衡效率可达 85%-95%,是主流技术方向。其核心算法包括 “能量路由” 与 “动态功率分配”:


  • 能量路由算法:基于各组串的功率差异,构建 “能量转移网络”。例如,将功率排名前 30% 的组串定义为 “能量源”,后 30% 定义为 “能量 sink”,通过双向 DC/DC 转换器建立源与 sink 的连接(如组串 1→组串 3,组串 4→组串 6);

  • 动态功率分配算法:采用 “下垂控制”(Droop Control),使能量源的输出功率随其电压升高而增加(多余能量被转移),能量 sink 的吸收功率随其电压降低而增加(接收足够能量),终使各组串功率趋于均衡。


举例:某汇流箱 8 路组串中,组串 3 功率 0.8kW(弱),组串 4 功率 1.3kW(强)。主动均衡算法启动 DC/DC 转换器,将组串 4 的 0.2kW 能量转移至组串 3,使两者功率分别提升至 1.0kW 和 1.1kW,汇流箱总功率从原本的 8.8kW(1.2+1.1+0.8+1.3+1.2+0.9+1.1+1.2)提升至 9.0kW,增益 2.3%。


主动均衡算法的关键是实时性与稳定性平衡: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每 50ms 更新一次能量转移路径,同时通过小信号分析抑制 DC/DC 转换导致的电压波动(控制波动幅度<2%)。

3. MPPT 跟踪算法:动态捕捉 “功率点”

光伏组件的 I-U 曲线具有非线性特征,存在唯一的功率点(MPP),其位置随光照、温度动态变化(光照增强,MPP 电压升高;温度升高,MPP 电压降低)。MPPT 跟踪算法的目标是使组串工作点始终稳定在 MPP 附近(跟踪精度需>98%)。


智能汇流箱的 MPPT 算法与逆变器的 MPPT 不同:逆变器针对汇流后的总功率跟踪,而汇流箱需实现组串级 MPPT(每路组串独立跟踪),避免因组串差异导致的 “全局优≠局部优” 问题。主流算法包括:

(1)传统算法:简单可靠的 “试错法”

  • 扰动观察法(P&O)
    1. 轻微扰动组串电压(如 ±0.5%),测量扰动前后的功率变化;

    2. 若功率增加,继续沿该方向扰动;若功率减少,则反向扰动,逐步逼近 MPP。
      优势:实现简单(无需组件参数)、计算量小(适合汇流箱嵌入式控制器);
      劣势:在光照快速变化时易出现震荡(偏离 MPP 2%-5%),稳态精度较低。

  • 增量电导法(INC)
    基于 “MPP 处功率对电压的导数为 0(dP/dU=0)” 的特性,通过计算当前电导(I/U)与增量电导(ΔI/ΔU)的关系:
    • 若 I/U = -ΔI/ΔU,处于 MPP;

    • 若 I/U > -ΔI/ΔU,需升高电压;

    • 若 I/U < -ΔI/ΔU,需降低电压。
      优势:光照突变时跟踪速度比 P&O 快 30%,稳态精度更高(误差<2%);
      劣势:需精确计算 ΔI、ΔU,对传感器精度要求高(需 ±0.5% 以内)。

(2)智能优化算法:复杂场景下的 “精准定位”

针对传统算法在阴影、多云等复杂场景下的不足,智能汇流箱引入群体智能算法,通过模拟生物群体行为(如鸟群觅食、蚂蚁寻路)寻找全局优解。


  • 粒子群优化(PSO)算法
    1. 将每组串的电压视为 “粒子”,随机初始化一组电压值(粒子位置);

    2. 计算各粒子对应的功率(适应度),记录每个粒子的历史优位置(pbest)和全局优位置(gbest);

    3. 粒子根据公式更新位置:vi=wvi+c1r1(pbestixi)+c2r2(gbestxi)xi=xi+vi
      (w 为惯性权重,c1、c2 为学习因子,r1、r2 为随机数)

    4. 迭代 10-20 次后,全局优位置即为 MPP 电压。
      优势:在多峰 I-U 曲线(如部分组串受阴影)下能找到全局 MPP,避免陷入局部优;
      劣势:计算量大(需汇流箱配备高性能 MCU,如 ARM Cortex-M4),实时性稍差(跟踪周期 1-2 秒)。

  • 遗传算法(GA)
    通过模拟生物进化(选择、交叉、变异)寻找优解:
    1. 将电压范围编码为二进制染色体(如 8 位二进制表示 200-800V);

    2. 随机生成初始种群(10-20 个染色体),计算每个个体的功率(适应度);

    3. 选择适应度高的个体交叉(交换部分基因)、变异(随机翻转基因),产生下一代种群;

    4. 迭代 5-10 代后,适应度的个体对应 MPP 电压。
      优势:鲁棒性强(抗干扰能力优于 PSO),适合端天气(如雷暴前的强光照波动);
      劣势:收敛速度慢(比 PSO 长 50%),更适合离线优化或辅助传统算法。


场景对比:在多云天气(光照每 30 秒变化 ±20%),传统 P&O 算法的跟踪精度降至 90%,而 PSO 算法仍能保持 96% 以上,单日发电量提升 6%。

4. 损耗优化算法:降低线路传输的 “隐形消耗”

组串与汇流箱之间的电缆损耗(I²R)虽单组串占比低(1%-3%),但多组串叠加后总损耗可达 5%-8%。损耗优化算法通过动态调整汇流路径或电流分配,实现 “电流 - 电阻” 的优匹配。

(1)路径优化算法:为高电流组串 “选近路”

智能汇流箱若采用多汇流母排设计(如主母排 + 副母排),可通过路径优化算法为电流差异大的组串分配不同路径:


  • 计算各组串到汇流母排的电缆电阻(R1、R2…Rn)及实时电流(I1、I2…In);

  • 定义损耗函数:Loss=(Ii2Ri)

  • 通过匈牙利算法(求解小权重匹配问题)为高电流组串(I_i 大)分配低电阻路径(R_i 小),使总损耗小。


举例:某汇流箱 4 路组串,电流分别为 8A、10A、6A、12A,对应两条路径电阻:主母排 0.1Ω,副母排 0.2Ω。算法将 10A 和 12A 组串分配至主母排(损耗 = 10²×0.1 + 12²×0.1=24.4W),8A 和 6A 组串分配至副母排(损耗 = 8²×0.2 + 6²×0.2=20.8W),总损耗 45.2W,较固定路径(全主母排损耗 50W)降低 9.6%。

(2)电流均衡算法:避免 “强组串过载”

当组串必须共用汇流路径时,通过限制高电流组串的输出(在不影响 MPP 的前提下),降低线路总电流。算法逻辑:


  • 计算汇流路径的总电阻 R_total 和安全载流 I_safe;

  • 若各组串电流之和 I_total = I1+I2+…+In > I_safe,按比例降低电流的组串(如 I1 ,降低 ΔI1=I_total - I_safe),同时通过 MPPT 微调其仍工作在次优功率点(损失<1%)。

三、算法实现与技术支撑:从理论到落地的关键保障

电能优化算法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算法本身,还依赖于硬件支撑、数据交互与场景适配,三者协同才能实现 “理论优” 到 “实际优” 的转化。

1. 硬件支撑:算法运行的 “物理基础”

智能汇流箱的硬件性能直接决定算法的实时性与精度:


  • 控制器:需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如采用 ARM Cortex-M7 内核的 MCU(主频≥200MHz),支持浮点运算(加速 PSO、GA 等智能算法), 10 路组串的 MPPT + 均衡算法在 100ms 内完成一次迭代;

  • 传感器:电压传感器采用霍尔电压传感器(带宽≥1kHz),电流传感器采用闭环霍尔传感器(线性度≤0.1%),温度传感器采用 NTC(响应时间<100ms),为算法提供高质量数据;

  • 执行器:主动均衡模块需高效 DC/DC 转换器(转换效率≥95%),支持双向能量流动;开关器件采用 SiC MOSFET(耐高压、低损耗),减少均衡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2. 数据交互:算法迭代的 “信息通道”

算法需与外部系统(如逆变器、云平台)交互,实现协同优化:


  • 与逆变器通信:通过 CAN 总线(速率 500kbps)向逆变器发送各组串的功率、电压数据,帮助逆变器调整全局 MPPT 策略(避免汇流箱与逆变器优化冲突);

  • 与云平台通信:通过 4G/NB-IoT 上传历史数据(每 5 分钟一次),云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如机器学习)优化汇流箱本地算法参数(如 PSO 的惯性权重 w),实现 “算法自迭代”;

  • 边缘计算:在汇流箱本地部署轻量化 AI 模型(如基于 LSTM 的光照预测模型),提前 5-10 分钟预判光照变化,使 MPPT 算法 “主动跟踪” 而非 “被动响应”,跟踪精度提升 3%-5%。

3. 场景适配:算法的 “动态调整”

不同光伏场景(如屋顶、地面、农业大棚)的环境特征差异大,算法需针对性调整:


  • 屋顶分布式光伏:阴影频繁(如周边建筑物、烟囱),组串失配严重,需强化主动均衡算法(均衡频率提高至 1Hz),并采用 PSO 等智能算法应对多峰 I-U 曲线;

  • 地面大型电站:组串长(20 块以上)、线路损耗占比高,需优先启用路径优化与电流均衡算法,降低电缆损耗;

  • 农业光伏大棚:高温高湿环境(组件温度比地面高 5-10℃),MPPT 算法需引入温度补偿系数(如每升高 1℃,MPP 电压降低 0.3%),避免跟踪偏差。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算法持续进化的方向

尽管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已取得进展,但在复杂场景适应性、成本控制、长期可靠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需向 “更智能、更高效、更经济” 方向进化。

1. 现存挑战

  • 多物理场耦合干扰:组件温度变化不仅影响 MPP,还会改变电缆电阻(温度每升高 10℃,铜电阻增加 4%),现有算法未充分考虑温度对线路损耗的动态影响,优化精度存在 1%-2% 误差;

  • 算法复杂度与成本平衡:主动均衡模块使汇流箱成本增加 30%-50%(主要来自 DC/DC 转换器),如何在保证优化效果的前提下简化电路(如采用共享电感的多组串均衡拓扑)是关键;

  • 长期可靠性:算法频繁调整(如 MPPT 的电压扰动、均衡器的能量转移)会加速开关器件老化,需在优化效率与器件寿命间找到平衡(如引入疲劳度模型,动态调整优化频率)。

2. 未来趋势

  • AI 深度融合: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优化,直接从原始电压、电流数据输出控制指令(无需人工设计特征),在复杂阴影下的优化效率可再提升 5%;

  • 数字孪生协同:构建汇流箱数字孪生体,在虚拟空间模拟不同环境下的算法效果,提前优化参数(如预计算夏季高温时的 MPPT 补偿系数),减少物理试错成本;

  • 能量路由网络:将多个汇流箱联网,通过集中式算法优化区域内的能量分配(如将 A 汇流箱的多余能量转移至 B 汇流箱),实现更大范围的损耗小化。

结语

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是 “微观组串控制” 与 “宏观能量聚合” 的桥梁,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与经济性。从被动均衡到主动均衡,从传统 MPPT 到智能优化算法,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推动光伏度电成本向更低目标迈进。


未来,随着 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渗透,电能优化算法将从 “被动适应环境” 走向 “主动预测与调控”,使智能汇流箱真正成为光伏系统的 “智能能量枢纽”,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技术支撑。在 “双碳” 目标的驱动下,这一领域的创新不仅具有商业价值,更将为全球碳中和事业贡献关键力量。


相关资讯

相关产品

产品系列

在线给我留言

热门推荐

免费开通商铺
扫码关注电气网
服务热线
4008-6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