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件不足:主要由于供料不足、融料填充流动不良,充气过多及排气不良等原因导致填充型融料填充流动不良,充气过多及排气不良等原因导致填充型腔不满,塑件外形残缺不完整或多型腔时个别型腔填充不满。
原因分析:
1.注射量不当、加料量不足,塑化能力不足及余料不足
2.塑料拉度不同或不匀
3.塑料在料斗中“架桥”
4.料中润滑剂过多,螺杆或柱塞与料筒间隙大,融料回流过多
5.多型腔时进料口平衡不良
6.喷嘴温度低,堵塞或孔径过小,料筒温度低
7.注射压力小,注射时间短,保压时间短,螺杆或柱塞退回过早
8.注射速度太快或太慢
9.塑料流动性太差
10.飞边溢料过多
11.模温低,塑料冷却快
12.模具浇注系统流动阻力大,进料口位置不当,截面小,形式不良,流程长而曲折
13.排气不良,无冷料穴或冷料穴不当
14.脱模剂过多,型腔有水分等
15.塑件壁太薄、形状复杂且面积大
16.塑料内含水分及挥发物多
17.融料中充气多
二、尺寸不稳定:主要由于模具强度不良,精度不良,注射机工作不稳定及成形条件不稳定等原因,使塑件尺寸变化不稳定。
原因分析:
1.机器电气或液压系统不稳定
2.成形条件不稳定(温度、压力、时间变更),成形周期不一致
3模具强度不足,定位杆弯曲、磨损
4.模具精度不良、活动零件动作不稳定,定位不准确
5.模具合模不稳定时松时紧,易出飞边
6.浇口太小或不匀,多型腔进料口平衡不良
7.塑料颗粒不匀或加料量不匀
8.更换注射机性能不当或塑化不匀
9.塑件冷却时间太短,脱模后冷却不匀
10.回用料与新料配比不当
11.塑料收缩不稳定,
结晶性料的结晶度不稳定
12.塑件刚性不良、壁厚不匀
13.塑件后处理条件不稳定
三、气泡:由于融料内充气过多或排气不良而导致塑件内残留气体,并呈体积较小或成串的空穴(注意应与真空泡区别)。
原因分析:
1.原料含水分、溶剂或易挥发物
2.料温高,加热时间长,塑料降聚分解
3.注射压力小
4.柱塞或螺杆退回过早
5.模具排气不良
6.模温低
7.注射速度太快
8.模具型腔内有水分、油脂,或脱模剂不当
四、塑件不良,流道不良有贮气死角塌坑(凹痕)或真空泡:由于保压补料不良,塑件冷却不匀,厚不匀及塑料收缩大时
1.流道、进料口太小,或数量不够
2.塑件壁太厚或厚薄不均(在厚壁处背部易出现塌坑)
3.进料口位置不当,不利于供料、补缩
4.料温高,模温高,冷却时间短,易出凹痕
5.模温低,易出真空泡
6.注射压力小,注射速度慢
7.注射及保压时间短
8.加料量不够,供料不足,余料不够
9.融料流动不良或溢料过多
五、飞边过大:由于合模不良,间隙过大,塑料流动性太好,加料过多使塑件沿边缘挤出多余薄片。
原因分析:
1.分型面密合不良,型腔和型芯部分滑动零件间隙过大
2.模具强度或刚性不良
3.模具平行度不良
4.模具单向受力或安装时没有压紧
5.注射压力太大,锁模力不足或锁模机构不良,注射机模板不平行
6.塑件投影面积超过注射机所允许的塑制面积
7.塑料流动性太大,料温高,模温高,注射速度过快
8.加料量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