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的故事
文/刘青松
645年,唐太宗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出征誓师的幽州(即今北京)立寺纪念。直到696年,佛寺才建成。其时唐太宗已逝,当政的武则天赐寺名“悯忠”。寺里的悯忠阁,立了烈士的纪念牌位,是为中国早期的忠烈祠。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唐玄宗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节度幽州,安禄山在悯忠寺东南角建起一座高十丈的塔,两年后谋反,死于儿子安庆绪之手。史思明也在悯忠寺西南角建了一座塔,也反了,后来也被儿子史朝义杀死。
安史之乱时,悯忠寺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复名。越强调“悯忠”,越无忠可悯,是为历史的吊诡。
1156年,同时有两位皇帝驾临悯忠寺。虽然贵为天子,他们却是被押来的,因为此时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金国的俘虏。这两位皇帝是宋钦宗赵桓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金主完颜亮也许出于一种胜利者的恶作剧心理,将宋辽二帝都关在天王殿内,肆意羞辱取乐。
曾经坐拥天下又能怎样,一朝落马,亦如蝼蚁,不会在史书上换得一声悲悯。悲悯,是给那些忠义之士的。
宋钦宗死后一百多年,一位宋臣也
作为囚徒来到悯忠寺。他是《千家诗》
编选者谢枋得。南宋亡国,谢枋得隐居
深山,结果被蒙古人强行抬出来入仕,
从南方押到大都(即今北京)。另一位宋臣文天祥,在与悯忠寺
咫尺之遥的菜市口就义。行刑时,他对
监斩官说,他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
了。
三百余年后,菜市口,被崇祯皇帝以谋反定罪的名将袁崇焕,惨死于三千六百刀凌迟酷刑之下。据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
一位佘姓义士冒死收殓袁崇焕的头颅,带入悯忠寺。寺里的高僧们做法事超度亡灵。
又过了两百多年,那个戊戌年的秋日,同样是在菜市口,群众的围观下,戊戌六君子就义。临刑前,谭嗣同高声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咫尺之遥的悯忠寺,已在雍正年间被改名为法源寺。李敖在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里写道,谭嗣同曾与康有为、梁启超在法源寺里策划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后来,装有谭嗣同遗体的棺材被运到法源寺,寺里的高僧们超度了烈士的亡灵。
《北京法源寺》里,谭嗣同在刑场上的思绪,为这个中国故事留下了一段至今不绝的余音:“‘这就是祖国、这就是群众。’他心里想着,‘在光天化日之下、在黑暗时代,他们在看我们流血。我们成功,他们会鼓掌参与;我们失败,他们会袖手旁观。我们来救他们,他们不能自救,如今又眼睁睁看着我们亦无以自救。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失败者。但是,他们不知道失败者其实也满痛快,因为失败的终点,也就是另一场胜利的起点。这些可怜的同胞啊,他们不知道,他们永远不会知道。’”
《能源评论》杂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