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王建伟:工业互联网为什么要有平台
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工业互联网?其发展的背景和内涵是什么?发展的路径、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重点有哪些?12月14日,工信部信软司副司长王建伟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对此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当前,业界概念比较多,有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以及新的ICT技术,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等,众说纷纭中怎么理清思路?王建伟表示,智能制造是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现阶段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突破口是工业互联网。
201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以此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这个时期,中国工业遇上信息化浪潮,包括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等等应运而生。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标志着工业化拓展到实体经济,信息化聚焦到三大技术,也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但实际上仍然是两化融合。
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的工业互联网三大要素。2018年,工信部评审发布工业互联网八大平台,2019年则扩大到10个,并持续推动平台在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深入应用。
工业互联网为什么要有平台
当前,制造业变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制造业变革与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交汇。在此背景下,制造业转型需求与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催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枢纽,是工业资源的配置核心。这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深刻背景。
工业互联网为什么非要有平台?王建伟表示,这基于三个方面。第一,工业数据爆发式增长需要新的数据管理工具。第二,企业智能化决策需要新的应用创新载体,数据只有通过分析、挖掘、重新建模,才能产生价值。第三,新型制造模式需要新的业务交互手段。比如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协同怎么交互?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发展,催生这些交互工具走向成熟。
工业互联网关键是数据驱动的工业智能,而机电一体化在这里面做了很大探索。“所以采集交换、集成处理、建模分析、决策控制等等,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才能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王建伟说。
因此,工业互联网打通制造与互联网,全面连接设备、软件、人员等各类生产要素,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驱动工业智能,基于海量工业数据分析,形成智能化的生产与运营决策;打造开放创新生态,通过平台数据和功能的对外开放,支持开发者工业APP创新。最终变革生产制造体系。
从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来看,边缘层、工业PaaS、应用层是三大核心。其中,边缘层通过大范围、深层次的数据采集,以及异构数据的转换与边缘处理,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基础。平台层是核心,基于通用PaaS而叠加大数据处理、工业数据分析、工业微服务等创新功能,构建可扩展的开放式工业操作系统。应用层是关键,形成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工业SaaS和工业APP,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最终价值。
王建伟认为,全球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近两年平台产品数量持续增加,2017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个。预计2021年市场容量将达到16.44亿美元。
工业互联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工业互联网意义重大。工业互联网关乎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工业互联网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创新驱动提供了新路径,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领域,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