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峡水利再次发起资产重组再度成为行业的焦点。
三峡水利主营业务为发电、供电、电力工程勘察设计安装,其中,发电、供电是其核心业务,拥有完整的发、供电网络,是上市公司中少数拥有"厂网合一"的电力企业。
天风证券分析师石家骏表示:"作为首批售电侧改革试点省市(重庆、广东)之一,重庆电改在三峡集团的助力下稳步推进。重庆市政府正在推动本地四张地方电网实现资本和物理融合,通过引进三峡集团、‘四网融合’打造独立于国家电网的配售电网络——‘三峡电网’。
三峡水利资产重组去年第一次申报后,2019年10月16日得到了国资委的批复同意。但于2019年12月26日,经证监会审核后未通过,证监会审核意见为——"申请人未能充分说明并披露本次交易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改善财务状况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相关规定。" 三峡水利3月7日重新推出了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交易内容

由上表可知,两次资产重组申报交易内容基本一致。原方案交易标的"联合能源 88.55%股权,长兴电力 100%股权",新方案为"联合能源 88.41%股权,长兴电力 100%股权",系原方案自然人杨军持有的联合能源0.14189%股权不再参与交易。 第二次重组申报调整优化了业绩承诺方案
对比新旧两方案,新方案更加优化,如在强化保障措施方面,调整优化了业绩承诺方案,增加了联合能源合并口径的业绩承诺。 原方案"2020 年度、2021 年度和2022 年度经审计的联合能源收益法评估部分净利润合计数分别不低于人民币 42210 万元、44030 万元和 46640万元。" 新方案保留原业绩承诺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2020 年度、2021 年度和2022 年度经审计的联 合能源合并报表净利润金额分别不低于人民币37830 万元、39700万元和 42310 万元;各业绩承诺期末,专项审计同时按照上述两个口径复核业绩实现情况,任一口径业绩实现情况触发相应业绩承诺 补偿条件的,交易对方均应按照上述两个口径下所触发的当期业绩补偿最大值进行业绩补偿。 大股东三峡集团出具了支持意见,明确上市公司为三峡集团配售电为主业的唯一上市平台,并通过 积极推动"三峡电"入渝,支持上市公司参与长江大保护相关项目等多种方式,保障标的公司的业绩实现。 三峡水利重组交易目的 本次重组涉及的四家地方电网的业务特点介绍如下:


三峡水利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发电、供电业务,目前供电来源包括自发电和外购电量。不过相对于自发电,外购电成本较高,电力业务经营盈利空间也受到挤压。2019年年报摘要显示,电力营业收入增长1.4%的同时营业成本上升了5.07%。


2019年三峡水利下属水电站发电量仍然不理想,三峡水利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下属水电站发电量为2.2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9.75%;上网电量2.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9.68%。 三峡水利重组对电改的意义 重庆作为全国首批增量配售电业务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广东、重庆),率先开展增量配网改革试点。三峡集团与重庆地方国企共同成立的长兴电力成为首批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增量配网改革试点企业,也是电改标杆企业。 本次三峡水利重组,收购长兴电力、联合能源等地方电网企业。成为地方上一定体量的"厂网合一"的电力企业——"三峡电网"。

有网友提出,这一重组举措给点改开了倒车,转个圈圈又回去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当前新电改背景下,核心理念是抓住中间放开两端。此次三峡水利重组的"厂网合一"是发电侧和配售电侧的结合,是两端的结合。是符合电改精神的。这样的尝试也是有重大意义的,毕竟,新电改以来的经验证明了,单纯去靠配售电盈利有限,发售电结合成为区域能源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此次三峡水电重组将在更大范围形成改革示范,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电力体制改革。 绝妙,借"混改"带动"电改" 从2015年至2017年,三峡集团所属企业通过"投资增量+并购存量"的模式,先后参股了增量配网长兴电力及重庆区域存量地方电网乌江实业、三峡水利等,与重庆四个地方电网企业建立了股权纽带。2016年底,三峡集团与重庆市政府就共同推进地方电网整合达成合作共识,并于2017年2月参与设立联合能源,列为全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批试点。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混改试点方案,联合能源于2018年2月整合了乌江实业和聚龙电力;2019年3月,三峡集团控股三峡水利,并随即启动了通过三峡水利重大资产重组整合联合能源和长兴电力有关工作。本次重组是落实混改试点方案的关键一步。 三峡水利重组以混改的方式,实际上探索了电改的发展道路,绝好地结合了两大改革机制。 若本次方案能顺利通过,将标志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事业又向前迈进一步。三峡水利作为集团唯一以配售电为主业平台公司,将持续受益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大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