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消息,2019年,在经历了政策和新增装机的“寒冬”之后。光伏人终于迎来了2020年光伏政策的好消息!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公众号发布的相关政策消息:经过国家能源局、发改委、财政部多次沟通会之后,目前2020年政策框架已基本确定,总基调及操作办法与2019年的政策相比没有大的变化。
2020年光伏政策预期
1、补贴政策整体情况
总补贴额度由财政部确定,补贴预期为17.5亿元。户用光伏项目年补贴额度为5亿元,参与竞价的普通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年补贴额度为12.5亿元。
2、户用光伏政策
政策仍延续2019年的原则:“单独规模、固定补贴、一个月缓冲期。”户用光伏指导电价由发改委价格司确定。预期户用将采用0.07元/kWh的固定补贴额度,预计总规模为7GW。
3、地面及工商业竞价项目政策
政策总体思路仍按2019年政策方式执行,所有竞价项目要用修正电价全国排序。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竞价上限预期为0.07元/kWh。地面电站三类资源区的指导电价,预计在2019年的指导电价基础上下降5分/kWh,即为0.35元/kWh、0.40元/kWh、0.5元/kWh。竞价项目最后申报期有可能是在2月底。
4、相关政策落地时间
为了确保光伏管理政策的延续性,12月中下旬价格政策(发改委价格司负责)和补贴金额政策(财政部负责)将有望公布。确保最终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光伏管理方案,能够在明年1月1日前正式发布。
从相关政策意见上来看:这次相关国家部委吸取了2019年政策制定时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管理政策的延续性,给竞价项目留了一定的时间。
另外,充分考虑到了户用补贴强度和规模之间的匹配关系,明年全国户用光伏将不太会出现大规模的抢装现象。
预计7GW的规模可保证10个月的装机,加上1个月的政策缓冲期,基本可保证全年装机的延续性。
最后,小盒子也综合广大光伏人的留言,给出几点建议:
1、期望财政部、发改委价格司等国家部委能尽快明确公布补贴及电价政策,确保政策的延续性。
2、建议相关部委制定政策时,不留政策空白。如:2019年11月、12月新安装户用光伏电站的补贴电价政策,到底是0.18?0.07?还是0?希望能够明确一下。
3、2018年5月31日以后,有不少地区的竞价补贴和0.18元的户用补贴长时间未下发。有些地区的国网公司也没有对补贴进行垫付。期望相关部委能早日将相关补贴预算及时下发到各地,让光伏投资商安心、让老百姓放心!
4、给投资商和户用安装商的建议:2020年管理政策已基本明确,有项目储备参与竞价的企业,建议尽快办理土地、电网接入手续!户用光伏安装商也可以开始宣传,为明年项目安装提前做好准备。
5、给光伏制造业企业的建议:2020年继续降低整个光伏产品的制造成本及电站装机成本,更多的让利给社会,推动光伏平价上网的时代早日到来。
经历了2017年的高速发展,以及2018年的政策刹车,我国光伏产业在2019年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转型调整阶段。
今年,光伏新增装机就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今年第三季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仅为459万千瓦,不及第一、二季度520万千瓦、620万千瓦的装机水平。不仅如此,与2018年和2017年同期的1024万千瓦和1860万千瓦相比,分别下滑55.2%和75.3%。
从“快速扩大”到“稳步增长”再到如今的“同比腰斩”,光伏装机虽然出现了过山车式的波动,但从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光伏产业已经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1.9019亿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5870万千瓦。这一数据相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到的“到 2020 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并网装机确保实现1.1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整整提高了72.9%。
而从地方层面来讲,据不完全统计,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十余省份也已经在今年9月底完成了“十三五”相关能源规划中明确的到2020年光伏装机量规模目标。
与此同时,今年最大的特点是,海外市场的加速崛起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了市场,光伏产品出海成为企业的一条“哥伦布航线”。
据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创历史新高,出口总额为162.2亿美元,同比增长32.8%,超过2018年全年出口总额。同时,光伏组件出口额大幅增长,增幅达到41.8%,出口量达到53吉瓦,同比增长80%。
“光伏产业链分为制造端和应用端,今年这两端形势截然不同。应用端今年前三季度出现了超过50%的下降;反观制造端,多晶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最低的增长幅度超过了30%。”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在第四届中国光伏产业论坛上指出,今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预计在60吉瓦左右,对应出口额近200亿美元。通过科技创新大幅降低成本,我国光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增。
“目前,中国光伏行业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拖不垮、打不烂的产业。”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说。
“十四五”将多场景互补应用
进入“十四五”,光伏、风电都将进入全面平价时代,实现真正的无补贴发展。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李振国表示,未来,光伏产品价格和成本依然会继续下降,但降价速度不会再像过去一样飞速“腰斩”。
李振国认为,未来不应该再过分要求电价的降价速度,而是应该在能源消纳、电力上网以及光伏与其他能源匹配、互补等方面下功夫。为迎接“十四五”的到来,诸多专家也在论坛上对光伏“十四五”给予了诸多畅想,其中多能互补、多场景协作成为大家的共识。
在石定寰看来,虽然我国光伏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中国能源革命的路程中,仍旧缺少足够的声音和贡献。目前,相当多的人还没有把光伏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革命的主力军去弘扬、发展和壮大。
对此,石定寰表示,“十四五”期间除了大型电站的规划,也应该加大光伏在各种应用场景的规划。“国家应该组织重大应用工程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建设,将光伏建设统筹规划进去,还有污水处理光伏应用系统,可以全面降低发电成本。”
石定寰还指出,“光伏+储能”的未来规划,在港口、铁路、公路等基建领域,也都将大有可为。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处研究员王烁也表示,进入平价时代,当补贴不再是制约因素时,光伏规模目标将很大程度取决于消纳空间。除了跨区外送通道,就地消纳,利用“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微电网”等新模式,都可以进行深入探索。
实际上,我国“光伏+储能”已经从示范走向实战,目前以黄河水电、鲁能集团、协合新能源为首的新能源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光伏+储能”的领域进行探索。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坚表示,发电侧的光储模式能否持续下去还要打一个问号,相反的是,在用户侧分布式光伏+储能商业模式会比较清晰,未来或将成为主流。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认为,未来光伏不论是在边远地区、负荷密度高地区还是一般居民用电,都有非常大的潜力。“由于光伏基本在任何地方都可安装,且如今多能互补、新农村新城镇建设都需要能源解决方案,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等能源短缺的地区,光伏利用空间巨大。”李琼慧说。
不过,她同时指出,“十四五”规划不能只关注分布式光伏,西部还有大量的集中电站。分布、集中一定是并举的,不能因为分布式忽略了集中式发展。另外,“十四五”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快地融入电力市场。
降本增效仍需技术发力
谈到对光伏的预期,陶冶表示,整个“十四五”期间光伏装机增长在280——300吉瓦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光伏装机可以按平均每年50——60吉瓦装机计算,光伏装机一定是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期望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很骨感,未来技术仍然是竞争的关键。谁能最大程度降低度电成本,才能在平价市场环境中获得最大收益。”
“只有最大程度实现平价上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只有打破‘不可能三角’,才能进一步推广光伏发电。”在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副主任纪振双看来,目前是光伏行业自我蜕变、自我调整的绝佳机会。下一步光伏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就是“高效、智能、可靠、可控”。
纪振双认为,应当优先考虑光伏系统提效和长效技术,站在网络和系统高度考虑光伏发电的智能化建设,而关键设备、发电单元及整个系统运营期内性能和受控程度,以及验证和预测能力,都是提高技术“可控性”的基础。
纪振双还认为,光伏行业未来必然向着智能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少人值守、无人值守是光伏电站的大趋势。未来,光伏行业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智能技术,提高行业智能化水平及质量透明度,最大程度提高用户体验。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吕芳表示,在成本继续下探时,可能需要看封装技术、系统技术上有没有更多的空间。她希望源头技术能够标准化,让整个产业在装配、配套材料方面减少浪费。
陶冶认为未来2——3年,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面)技术仍是光伏的主流技术,HJT(异质结)、IBC(高效交叉背接触)等技术扩产还需要一定时间,降低成本对于新技术来说仍是挑战。
陶冶告诉记者,在全面“平价”实现之前,经济激励政策仍要持续完善。财政主管部门要完善补贴机制,价格主管部门要确定好价格机制,能源主管部门要针对补贴项目进行管理,提出消费侧约束性指标。
据他透露,明年的政策已经在研究中,会尽快出台。未来,消纳责任权重指标作用将在平价时代更为突出,并做循序渐进式调整,增加地方建设和使用、消费绿色清洁能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