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角度,把石油、天然气、煤炭这种经过亿万年地球进程积攒下来的资源,以燃烧的方式永久性地消耗掉,毫无疑问是一种浪费。今天开采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余12%作为化工原料。中国开采的煤炭,70%左右是被用于发电或者散烧。如果能够节约出部分被烧掉的石油和煤炭,哪怕十分之一,就会有更多的物质进入循环体系,石油资源的使用时间就会大大延长。
从化学角度,多数有机化学工艺过程都会产生热量,因此,如果把石油、天然气、煤炭作为化工生产的原料,进入物质循环,而把化学工艺过程产生的热量作为能量的来源进入能源供给体系,将大大提高能源的国内供给能力。
能源工业过程与化学工程结合,将大大减少污染的产生与排放。化工余热用于发电或供热,将会节约出大量的煤炭资源。此外,钢铁、非金属、有色金属行业的余压余热发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通过物质与能量循环技术的集成,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能源化工共轨融合发展的清洁高效工业化道路,创造出引领世界的能化产业体系与产业技术体系。这既能解决煤化工产业和相关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难题,也能够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中国的新方案,形成重化工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采取化电热联产模式:煤化工与发电、供热相结合,实现化工余热发电、电热厂废气再进入化工的循环经济模式。其他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工业也可以进行相似的工艺优化与升级,实现物质与能量的更高效利用。
二是甲醇既是没有水蒸气与二氧化碳之外其他废渣、废气排放的清洁燃料,也是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甚至石油化工的重要产品,它可以成为新型的液体燃料作为交通和工业能源,从而减少废气的排放和雾霾的产生。
三是化电(化工过程所发电力)与正常火电、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电力一起,共同构成新的电力供给体系,实现物质最高效率利用和污染物最低排放。
四是利用部分国家甲醇成本低的有利条件,实现规模化进口,作为中国能源结构的有效补充,总体上也有利于改善能源安全。
五是设立能化融合产业发展机制,从金融、财政、贸易、行业标准、环保、土地政策等方面综合推进能化融合模式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