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量程:选型的 “底线要求”,必须优先满足
设备损坏:锚杆实际受力超过量程上限时,可能造成传感器过载、弹性体永久形变,甚至电路烧毁,失去监测功能;
安全误判:过载时测量数据失真(如显示值 “定格” 在量程上限),无法反映锚杆真实受力,可能掩盖支护结构的危险状态(如锚杆断裂、巷道变形)。
锚杆设计载荷:根据巷道支护设计,明确锚杆的额定工作载荷(如 200kN、300kN),量程需至少覆盖 1.2-1.5 倍设计载荷(预留冲击载荷、地质突变等余量);
地质条件:软岩巷道或断层带的锚杆受力波动大(可能出现瞬时冲击载荷),量程需适当放大;硬岩巷道受力稳定,可按设计载荷的 1.2 倍选型;
行业规范:部分煤矿安全规程要求量程需覆盖锚杆破断力的 80%(避免接近破断时测量失效)。
二、精度:量程达标后,决定监测价值的核心参数
数据可信度低:无法区分正常受力波动与危险趋势(如实际受力增长 5%,但精度误差达 10%,可能漏判风险);
支护优化失效:高精度测量是评估锚杆预紧力达标性、围岩应力分布的基础,低精度数据会误导支护参数调整。
高风险区域:采空区边缘、巷道交叉口等关键部位,需选择高精度(如 ±0.5% FS),捕捉微小受力变化;
长期监测场景:用于围岩变形趋势分析时,精度需满足长期漂移量要求(如年漂移≤0.2% FS);
成本平衡:非关键区域(如临时支护)可选择中等精度(±1%~±2% FS),降低采购成本。
三、选型逻辑:“量程优先,精度适配” 的四步法
确定量程上限:根据锚杆设计载荷、地质条件计算所需量程,排除量程不足的型号;
筛选精度范围:在量程达标的型号中,按监测场景(关键 / 非关键区域)确定精度等级(如关键区选 ±0.5% FS,一般区域选 ±1% FS);
验证环境适应性:矿用环境需考虑振动、粉尘、湿度(通常要求 IP65 及以上防护)对精度的影响,选择带温度补偿、抗干扰设计的型号;
参考行业标准:如 MT/T 1097-2008 等规范对矿用设备的测量误差有间接要求,需精度符合安全监测标准。
四、总结:量程是 “能不能用”,精度是 “好不好用”
若量程不足,设备 “不能用”(直接失效或不安全);
若量程达标但精度不够,设备 “不好用”(数据无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