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平遥古城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平遥古城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的、反映明清两代历史、继承晋商文化、延续华夏文明的旅游名城,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古城古建筑本身95%以上为砖木结构,这一点足足决定了防火、灭火工作将被提上首要的工作日程。根据古城4大街、8小街、72条釉延巷的天然街道布局、立足古城古建筑风格实际特点、纵观古城内居住人口分布、着眼古城内道路交通管理现状、把握当地县委政府职能机构以古建筑工作的重点,笔者浅谈对古城平遥古建筑消防工作管理现状形势分析。
2 平遥古城重大火灾隐患调查研究
2.1、人口分布高度密集潜在重大人员疏散隐患让人望尘莫及
截至2011年11月初人口数据显示:古城居住本地人口36852人,外来暂住人口3141人,流动人口约1200人。根据平均数计算:每年来古城旅游游客约2500000人左右,每日旅游平均人口则达到6849.3人还多,由此可见:古城每日人口则保持在48042.3人。如此人口高密度集中的古建筑区域,一旦发生火灾,就人员紧急疏散这一点足以让人不敢想象,古城现共有城门9处,其中4m8m大城门2处,为大南门和北门如(图2)。3m6m中城门 2处,为上东门和下东门;2m4m小城门5处,为上西门出、入口和下西门出、入口及小南门。目前城门由古城旅游警察大队管理,每日只开放上西门出、入口和北门3处交通要道,其他6处通道均全部上卡(除自行车、徒步可通过外,其余交通形式无法通行),在仅有一点宽的出城通道下,同时迅速疏散48042.3 人,其中包括老人、小孩,如果醺醺大火燃烧古城的话:不难想像,不用谈救火,在及其有限的古城面积上,就人员疏散这一点而言都无法成功将城内人口安全疏散出城外,即使装备再精良、消防力量再雄厚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有效展开疏散战斗。
2.2、 古城古建筑结构和性质决定其本身防火、耐火限基本接近于O让消防部门爱莫能助
2.2.1、古城周长为6.2km,面积为2.25km2.由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划分,如(图1)。建筑与建筑之间宽约为5m,窄为0.5m.据调查: 建筑之间间距85%以上为3m-0.5m间距.而加上古建筑本身多为木质结构,这就决定了它的火度底的特点.况且古人基于空间和相互照应的初衷把古城内的建筑设计成了珠联璧合式的构造并形成一种登上一户屋顶便可游万家灯火的奇观。这就决定了一旦起火,在及其狭窄的建筑间距基础上即有可能形成火烧连营的后果。
2.2.2、基于保存完整的明清画卷和当地依靠旅游业发展经济之目的,年久老化的古建筑和城内居民民居的维护、维修及保护均站在原本遗留的建筑结构和风格上进行保护,基本上建筑结构本身还是保持以往转木结构形式。那么,转木结构式的古建筑本身耐火、防火限基本仍然为0,假设常规火势蔓延速度在0、18km/h,结果只有一种:木质结构化为灰烬,主体坍塌,整个古城古建筑足以在24小时内变成汪洋火海。
2.3、古城居民和流动游客形成重大火灾隐患让人触目惊心
2.3.1、在国家文物旅游保护重点的2.25km2的平遥古城内,平均1人都不到65 m2的空间内,36852人口长期居住居民在古建筑内生活生火做饭,计算一下:按照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算,每家每户的家用电器和生火做饭设施用品数量平均不少于下4件,36852户4件/户=147408件,结果是平遥古城正在使用的电器和生火设施共计147408件。根据火灾数据显示,家庭火灾目前仍为多数(其中火灾原因多为:电气设备操作不当、电线老化(等引起电气火灾)、液化气泄漏爆炸、炒菜油类引燃、小孩玩火等等)在此,我想问问各位:有谁能保证火灾就不可能在发生?有谁敢断言火情就不可能出现呢?一旦火灾发生,我想历史上三国时期的"火烧连营"的壮观场面将从此在平遥古城古建筑上重演。
2.3.2、平遥古城区域内不但是长期居住居民生活中存在火灾隐患的问题,更值得去探索的是外来旅游人口的防火问题。据调查,每年旅游人口平均达到上百万之多。这些人背景复杂,难以掌握具体情况,这就会给消防防火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而且消防意识及其淡薄,消防观念及其肤浅。调查统计:在2011年"五一"黄金周7 日168小时内平遥消防巡逻队和消防宣传小分队发现并制止了在古建筑内吸烟者466人,在古建筑区域内共发现烟头:325支,其中未熄灭正在燃烧的烟头达到201支(除去放在烟灰缸内之外,古建筑景点内105支、古建筑街道内86支、客栈商铺内10支)。 2.4古城建筑分布格局犹如乌龟的龟纹密密麻麻让消防队在战时容易贻误战机平遥古城古建筑,鸟瞰图为方形规划,城墙四面环绕。城内共4条大街、8条小街、 72条蚰蜒巷,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景象是珠联譬合,95%以上的转木结构建筑密密麻麻,就好像一块用刀划开的奶酪一样如(图3)这样的建筑格局本身就给消防部队展开灭火造成限制性局面,从而激起容易导致消防灭火贻误战机,从而给古建筑造成毁灭性打击。
3 改变平遥古城当前消防隐患现状的几点对策思考
3.1、使疏散问题和居民生活隐患迎刃而解只有让古城内居民36852人全部搬迁出城要把人口搬迁问题放在当前一切消防工作的首位来抓,当地政府部门要全力站在保护古建筑立场上,要出大力、使大招、想大法来做这些人搬迁的工作,特别是居民的搬迁补偿和安置保障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要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民生问题也是根本问题。通过"两会",不难看到,国家总理温家宝的报告中的民生含量占了很高的比重,这充分说明民生问题是大问题,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促使居民能够尽早尽快的迁出古城,从而尽早尽快的消除古建筑区域内的火灾隐患。同时,消防部门要积配合政府部门进行工作宣传与督导,做到双管齐下,定能事半功倍。
3.2、提高古建筑防火耐火限只有预防为主,加强装备投入
3.2.1、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在"防"字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治标现治本.对于价值宝贵的古建筑做到防火工作精益求精,防火标准达到100%。
3.2.2、要在古建筑表面做防火.耐火材料,更要做出全面化,完善化,广泛化的不影响古建本身和旅游价值的防水涂料和防水设施.防患于未然,有备定无患。
3.2.3、建议消防产品有关部门研究生产一种耐火度达到100%的隔离材料板或隔离层备用于古建筑区域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防火,阻火隔离,保证火灾发生时及时运用,让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改变过去的出水隔离保护常规,从而给消防队打歼灭战和打赢战争创造更多的时间。
3.2.4、在灭火常规武器装备上下功夫, 在现有出水和出泡沫装备基础上进行提升.改良.对于所属辖区内存在古建筑的消防部门配套更加尖端的灭火装备。
3.3、加强消防宣传和装备投入,减少人力消耗是解决好流动游客隐患的法宝
3.3.1、成立旅游期间消防巡查组,穿着整齐划一的服装,头戴"古城消防"头盔,左臂佩带"消防督察"黄袖标,每天巡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负责督察重点景区的消防突发事件和火灾隐患,纠正和遏止消防违章违法行为,遇突发消防事故时视情况可当场解决,未当场解决的及时向大队领导报告并做好登记。利用节假日自编自演一些贴近实际、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经常深入古城古建单位进行消防宣传演出,把防火、灭火知识和有关的消防常识等内容穿插在一起宣传开来。
3.3.2、在古建筑区域内旅游人口必经的4条大街,8条小街,72条蚰蜒巷的建筑物体上,安装明暗两种监控摄像装置,让消防部队值班员24小时对古建筑区域内任何一个角落进行监控。对明知顾犯的人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和相应措施。要形成一种游客一进古城就被监控的广泛影响力。从而使那些对防火工作不重视的人提高防火自觉性,同时减少小消防兵的战斗力消耗。加强自动灭火装置投入,对明火等火源进行自动消灭和消除处理,以致避免了人的误区。只有不断加强信息装备建设,才能更好的适应古建筑防火空间的需求。
3.4、 必须加强消防部队立体空间战斗装备建设,从而适应古建筑区域未来更加复杂多变的火场需求针对平遥古城古建筑结构部局,我认为要立足于实际特点和因素,在消防部队装备建设上下大力,装备一批空中灭火装备。例如在美国拍摄的一部影片(由于时间关系正在搜寻)里了解到:一次森林火灾中,由于森林火受天气和风向的影响变得没有规律性,让人无法掌控,伤亡过半,火势依然迅猛,消防员无法接近火场,国外利用了空中灭火战斗机,对火灾实施了空中打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的成效。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到,平遥古城现状和森林火灾有个共同点:消防员无法接近。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蚰蜒巷就连消防摩托都进不去,类似于这样的建筑结构占古城古建筑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煞是让消防员头疼。假设让我们头疼的地方着火,改采取何措施呢?我认为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立体的无空间限制的空中打击,启动空中灭火战机进行空投灭火,既能缩短了火的蔓延速度,保证了古建筑损失降到低,从而抓紧战机,而且又减少了人员伤亡。所以,不但要加强陆地装备建设,针对古城式的古建筑,还要加强空中装备建设力度,从而适应古建筑未来复杂多变的火场火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