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电瓶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也伴随着电瓶车火灾事故频发。苏州市消防支队专家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呼吁,电瓶车已成为公共安全的又一大杀手,必须引起消防工作者和生产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
电瓶车不断引发群死群伤火灾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小小的电瓶车引发了许多大悲剧。
上海市普陀区某房业主在夜间为电瓶车充电,电线短路后引发电气火灾, 造成3人葬身火海;嘉定区某居民住宅楼也因电瓶车充电短路引发火灾,造成两人死亡。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长浜村一出租房发生火灾,造成两人死亡,4人受伤;吴江市横扇镇大桥路45号停在房内的电动自行车电线短路引燃周围可燃物导致一场大火,造成8人窒息死亡,两人受伤。
苏州消防支队专家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电瓶车的增多,电瓶车火灾也随之急增。2007年以来,苏州市发生电瓶车火灾70余起,造成15人死亡、多人受伤及重大经济损失。尤其是近两年,苏州每周就有10多起电瓶车在行车中起火,高温季节每周发生20多起。但恶性电瓶车引发的死伤火灾大都发生在夜里。
这位专家分析说,电气线路是电瓶车的"大动脉",通过这根动脉将蓄电池的电源输出给电机、控制系统、照明信号系统、辅助系统,驱动、控制车辆前行。组成这根动脉的元器件主要有导线、连接插件及辅助物品(如包裹胶带和波纹管等)。灾祸就隐身在这些电气线路中。
电路设计有缺陷敷设不规范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据对历次电瓶车火灾的分析,目前市场上电瓶车品牌繁杂,每个厂家都拥有各自的研制团队,导致电瓶车设计水平良莠不齐,有部分生产厂家片面追求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在电瓶车设计上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设计电流与线路及接插件的不匹配、插件与接头的处理不当、线路敷设的不规范等,这些因素极易引发电气火灾事故,主要表现为:
短路。导线短路产生的瞬间高温可达2000℃~3000℃以上,电瓶车使用的普通导线耐热温度为70℃,局部地方使用的耐高温导线耐热温度为105℃,电瓶车外壳大部分为聚氯乙烯塑料,其燃点为400℃左右,短路产生的高温足以引燃以上可燃物并扩大蔓延。
超负荷。电瓶车线束内的导线具有不同截面积,不同截面积的导线允许通过的电流值各不相同。虽然《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 (GB17761-1999)》中规定了"电气配线应与电流量相适应",但由于缺少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和具体的检验方法,实际上部分生产厂家或维修商片面迎合市场或客户需求,追求大功率、快速度,加上车身重量和体积逐步加大,造成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明显不相匹配,严重超负荷时,会引起导线的绝缘材料燃烧。
接触电阻过大。电瓶车内的导线连接方式大都采用接插件直插压接方式,外露剥线端搪锡固定。如果没有按照标准选材的电路时间一长,插件就会被氧化造成局部接触不良甚至烧毁。插件及接头的抗拉脱力较小,车辆长时间使用,接插件处产生松动,造成接触不良产生电热或打火引起火灾。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由于电瓶车电气线路存在不阻燃等问题,常常在充电中、行车中、颠簸、高温等情形下引发火灾。有的新出厂电瓶车在运输途中就因其中某一辆的电瓶或线路出现火患而导致一卡车电瓶车全部烧毁。
电瓶车亟待制定强制标准
苏州市消防支队提出,防止电瓶车火灾仅仅靠消费者"恰当使用"是空想,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应要求生产厂家做到合理布局和敷设线路:一是避免电线裸露和处于受力状态,使用导线槽敷设,特别避免将主线束扎卡在整车的最低通过部位;二是控制系统、照明系统均应该设计有保险熔断装置,且应位于主回路中;三是电气线路推广使用耐高温导线,有条件的可研发使用阻燃导线。合理设计和选用导线线材,确保满足使用要求和线路安全。电路设计中应该尽量减少接线头或焊点,同时还应保证其牢固度和抗拉脱能力。
然而,上述要求必须制定强制性规范,目前,只有一个行业电动车通用电器技术标准,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和具体的检验方法。因而,应加紧制定相关强制性标准,建立电瓶车报废制度、定期检验制度、维修行业准入制度,从源头上阻断火灾的发生。